
現時,香港各所大學提供的課程五花八門,也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申請人,而其中,不同大學更有不同的入學計劃,例如供高中生體驗的課程、分別供本地申請人、中國內地申請人、海外申請人報讀的學位課程、供其他大學學生報讀的非學位學分課程、交流生計劃、年長生計劃、體育優秀申請人計劃等,更有由本院或校外二級院校所開辦的收費課程或免費講座,同時也有與企業合作專門為員工開設的短期課程等。
早前,坊間已就「本地生」定義熱議,指不在香港本地或內地指定城市港人學校就讀,只是報讀了深圳的「雞精班」,而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內地考生,或只是在子女應試那年,借專才身份方便其子女以受養人身份報考本地公開考試和申請本地大學學額,增加競爭,並對本地應屆考生構成不公平,非本地生跟香港近乎零聯繫,卻削弱香港本地學生在香港接受政府資助高等教育的珍貴機會,影響他們前途和選擇。
此外,香港的大學學額「酌情權」也被垢病,成為一眾「後門怪」搶奪他人前程的歧途。大學取錄人員摒棄了基本收生要求,卻向在中文科或數學科未有取得底線等級 (或早年的及格)或國際學校申請人嚴重傾斜,這情況需要徹底改革,破格招攬在某學科領域有卓越天份的學子不是不好,而是「關係戶」會把這酌情權濫用作為後門和捷徑,大學需要摒棄這種腐敗惡習才有風骨,至少在同一條隊上輪候公平競爭,讓已符合資格的申請人均先取得學額後,才讓某學科表現突出者以候補身份輪候極少數學額,這才是大學應走之道。

另一邊廂,各所大學也為年長生的大學本科學額入學申請大開方便之門,然而,一般年長生申請第一個本科學位或第二學位,無論他是持有副學位、本科學位或只持有高中學歷,均可以透過年長生途徑申請,條件是申請人必須在入學時達到25周歲,大學則會視乎申請者過去的經歷、學習和工作經驗等去錄取申請人,但透過這類申請進入大學的學生,均要支付較昂貴的全額學費。25歲以下適齡學生,即使願意借款繳付學費,卻仍不能透過此年長生途徑入學,仍要蹉跎數年時間,根本是在浪費學生的青春,是教育制度的倒退,應該改革並把學額申請同樣開放予適齡學生。
長遠來說,香港現時有太多所大學,水平參差,若果進行合併也可以集中優質資源,讓學生受惠。香港的大學更應該採取讓本地學生寬進嚴出的教學方向,有教無類,培育人才,否則只會堵住了因際遇、因考試制度、因公開試失手、因學校老師原因、因學生正處於不同成長階段、因家庭因素未有升學或未能升學的潛在人才,只會毀了年輕人的一生,讓原本不符資格的學生取代了他人霸佔了學額,更是香港的損失。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