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那天,一位被包裝為「重要貴賓」的外國人突然「有急事」爽約,缺席官方簽約儀式,此前「重要貴賓」獲接近元首級待遇,又獲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親自接見,又到訪私立大學洽談贊助獎學金,期間接受訪問時,回答卻只是點到即止,蜻蜓點水,未有提供具體回應,給外界畫大餅的感覺。數天後,更有媒體引述,這位「重要貴賓」與外國政要只是旁系親屬關係,更指「重要貴賓」曾在東南亞國家獻唱;事件也令人關注,外界是否會出現使用別名、改名的情況,並另有人指出,坊間也有人在外國未有註冊的「野雞學府」取得證書資歷,進行「搭雞棚」活動。
當然,香港特區政府官方不宜主導商界活動,以避免公帑資源被變相濫用作其他用途。媒體捕風捉影,事件仍然撲朔迷離,在弄清事件來龍去脈前,或在「期票」被兌現前,各界宜靜觀事態發展,然而,香港特區政府連最基本的受邀嘉賓和潛在合作方的背景審查也似乎沒有進行,便大肆宣傳,未免令人覺得兒戲。繼球王事件後,特區政府似乎仍未汲取教訓,本來是一件體育盛事或商業活動,卻硬與香港形象沾上關係,結果事與願違,更成了國際話題。站在投資者或藝人角度,或希望保持低調,但若從商業活動或文娛表演,忽然升格成了城市形象宣傳工程,或因與原意略有不同,而讓客人臨場作出調整。
繼贊助球王事件,香港特區政府應該事前審閱合約內容,至少應該知道實體合作項目性質,而不是只停留在較為表面的框架或「可行性研究」層面,如果連這些細節也未奉,卻把潛在合作方捧起上賓,也未必具說服力,更未能對接對方聲稱持有的技術、專利或實體項目,如果特區政府連對方的基本資料也未弄清,未免對簽約方有欠尊重。
今年香港特區政府銳意舉辦盛事,並力挺地區活動,原意是好的,隨著心型氣球展示和東九龍白花陣啟動,與大眾心目中的形象脫節,成本效益更是有待統計。錢是耗了,成效又有誰說了算?經濟未明朗,中產水深火熱,仍苦苦掙扎,中小企仍頂著高息貸款,眼見納了的稅款像放煙花蒸發,但納稅人又未有實際受惠,香港特區政府的項目合約在審批、放權應該有更嚴格的拿掐,公帑應該被善用得宜,更要讓胡亂審批項目的公務員、公務人員、委員會負上責任,審計署更要時刻檢視涉公帑合約的報價是否屬市場水平,對涉越權、中標者根本未符合資格條件或未有完全遵照標書條款,不但應向違約者追討責任,更要向瀆職公務員追討政府因而蒙受的金錢損失,不是虧了就由政府補貼,公務員薪俸仍然袋袋平安。
經濟仍在摸索中,香港特區政府應該低調鎖定發展方向,減少庫房無謂開支,官員不要好大喜功,難道低成本就不能好好營造城市宣傳嗎?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