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台帖》的感悟

參觀交流,一些名人或是領隊,會在某機構的簽名冊上提詞留字,這些提詞人的字和簽名,可作為歷史的見證。當然,提詞人要夠名氣和社會地位,才得人注意。前幾天就在這樣一個場合上,被人邀請提詞,還是要用毛筆寫大字,一時間犯了難。自從小學以後,未曾執起過毛筆,好在還有幾分斤両,就寫上「協力」兩字。雖不成大家筆法,還能應付一二。就在提詞間,想起古人都愛提詞寫詩,亦立即聯想到李白的《上陽台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這十六個字非常珍貴,李白僅存下來的一篇書法,是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說價值四十六億人民幣。

李白的《上陽台帖》,僅用十六個字,便將情景交融,而且傳遞了訊息。不僅是一篇書法作品,從中反映了李白的灑脫,令人想起他另外一首家傳戶曉,連三歲小孩也能背誦的詩《靜夜思》。中國文字雖被稱為孤立性語言,卻展現出從語言系統獨立出來的巨大力量,在音樂、圖畫與意義的結合,成為一種藝術,亦是連接承載中華文化的最好載體,千年一路未曾斷,令人知古的文言。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人留下的「墨寶」,相信在今天一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應該明白當中意思,就算不完全理解,只要稍作引導,便能知其全意。詩仙李白這幅真跡,無論在書法藝術、文學創作和文化傳承上,均對我們影響深遠。這個「我們」,並不包括特區政府的教育當局,但亦不能完全這樣說,當寫起中文字來,誰不受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影響,只是當外國強大,我們以為只有「英文」才是國際語言,能接通外國而已。當國家夠強大,外國人要到中國謀生意,「中文」不就成為國際語言了嗎!借用領導的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文化面臨著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加深,中華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與喜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思想、藝術形式等在國際舞台上得到了廣泛傳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理念。「中文」不僅是中國文化根基,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由應用中文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並由此而推展中華文化出去,從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