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落幕後 香港應思考如何綻放「顯著優勢」 文:文武

(羅偉健攝)
(羅偉健攝)

6月24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後停止運作,網上版亦停止更新,《壹週刊》也將停刊。許多人認為,《蘋果日報》的停刊,象徵着一個時代的終結,這種說法不無道理,《蘋果日報》所代表的是對抗中央,抗拒回歸的時代。隨着《蘋果日報》的停刊,香港的「一國兩制」即將揭開新的一頁,香港社會須從《蘋果日報》的教訓中反思,尋找新的讓香港「一國兩制」綻放新的光彩之路。

《蘋果日報》創刊於1995年6月,正是香港回歸的前夜。《蘋果日報》在這個時候創刊,一開始就被一些人認為是港英殖民政府為回歸後的香港埋下的一枚炸彈,意在挑動意識形態的抗爭,阻止人心回歸。對於這樣一份媒體能否在回歸後生存下去,黎智英自己也曾表示過擔心。

1997年7月,香港順利回歸,社會生活基本保持不變,《蘋果日報》也沒有出現黎智英最初擔心的問題,仍然繼續在香港運作,而且在香港回歸後的24年來,為社會掀起多番風浪,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總結《蘋果日報》在回歸24年來的所做所為,就是以「兩制」對抗「一國」,以自由對抗憲制和法治,以外力危害國家安全。在「一國兩制」之下,《蘋果日報》是只講「兩制」不提「一國」,以香港的「一制」對抗國家,拒絕承認和接受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這是對「一國兩制」最大的歪曲。

《蘋果日報》高舉新聞自由的大旗,高呼為民主、自由而戰,為自己戴上無冕之王的帽子,而實際上卻是以新聞自由為擋箭牌,從事破壞香港憲制秩序,鼓動破壞香港法治的反中亂港的政治行動,成為煽動反中亂港的政治動員工具,以及政治宣傳的工具。

《蘋果日報》的老闆黎智英與多位美英反華政客關係密切,又聘用前美軍的情報人員為助理,其後還直接表明要為美國而戰。而警方國安處在近期的拘捕行動中亦顯示,《蘋果日報》涉及勾結外國和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涉嫌違法犯罪行為,而這些行為,是最終壓倒《蘋果日報》的主要原因。

《蘋果日報》走向終結,在香港社會是具有象徵性的,標誌着對抗中央的時代已經終結,香港將會迎來全新的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的新時代。一些人可能會擔心,《蘋果日報》無法繼續運作,是否意味着香港再不能容納不同意見?香港是否即將變成與內地城市一樣,失去香港原有優點的一個普通城市?

對於前一種擔心,筆者認為不必要,《基本法》和《港區國安法》均表明維護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沒有了《蘋果日報》,香港的新聞界同樣能夠百花齊放,香港的輿論界也同樣可以百家爭鳴。香港有高質素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評論員,這才是香港寶貴的資產,只要優質的新聞工作者隊伍仍在,又何須擔心香港未來的新聞和輿論?

對於後一種擔心,筆者認為這是值得香港市民思考的問題。中央將「一國兩制」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和「顯著優勢」,毫無疑問,未來將會持續發展「一國兩制」。如果最終香港變成一個平平無奇,毫無特色,沒有優點的城市,這恐怕無法顯示出「一國兩制」的「顯著優勢」,因此在結束了過去24年存在的亂象之後,必然要開啟另一個全新的局面,讓「一國兩制」綻放出「顯著優勢」。

而「一國兩制」如何綻放出「顯著優勢」,從來都需要香港市民積極參與,貢獻聰明智慧。香港過去取得驕人的成就,香港市民能夠靈活適應環境變化,善於把握機遇的特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蘋果日報》帶來啟示是,香港應該從對抗中央的死路和絕路上回頭,重新走上一條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一國兩制」的「顯著優勢」的新路,發揮香港市民的創意和才智,讓香港變成比以前更加耀眼奪目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大都市。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