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坊間有輿論認為,銀行call loan (要客人還款),讓中小企雪上加霜,並呼籲港府及金管局應該指導銀行繼續支持中小企,以挽救疲弱不堪的經濟。
這種言論,其實完全是「倒果為因」。多年來,很多人批評銀行「落雨收傘」。但重點是,為何銀行要call loan呢?經濟不景氣,借款人無力償還債務,銀行便只好「收爛賬」,以減少損失。要知道,銀行雖然是私人機構,以盈利為目的,但它們可以接納大眾存款,所借出去的一分一毫,原理上都是普通市民存放在銀行的積蓄。正因如此,各大小銀行,才會受到金管局的嚴格監督。
除非眼前的不景氣只是一個正常的經濟周期,並且復甦可期,否則銀行放任對中小企的貨款,等同把老百姓的存款「直接倒進大海」,最終必然會動搖香港金融體系之穩定。
自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香港因國際政經形勢之劇變,早已面臨不可逆轉的結構性改變。美國威迫利誘的要西方資本撤資,香港的策略定位正受到嚴峻之挑戰,再加上香港商界近20年來只專注「炒樓」,早有「產業空洞化」的老問題。
有人認為,金管局指導本港銀行,避免它們如「驚弓之鳥」般向中小企call loan,即使要客人償還貸款,亦盡可能給予客人充足時間,亦屬無可厚非之建議。可是,真正的情況比大眾所想像的嚴峻得多:
1. 金管局指導銀行中小企之計劃,早在2009年便開始興起。及後,金管局於2019年10月再次推出「政府擔保中小企貸款計劃」及指引銀行可作「還息不還本」的安排,以抒緩中小企的現金流壓力。
2. 「政府擔保中小企貸款計劃」當然再次引來不法之徒行騙,不少銀行在審理「政府擔保計劃」的案子時十分粗疏。比較好的情況是,銀行前線及審批員工為了「衝業績」而藉「政府擔保計劃」亂放貸款,查找不足。比較壞的情況則是,銀行員工與外人一起透過制度漏洞行騙,並收受利益。政府亦需要為「擔保計劃」而賠本。
3. 銀行透過「政府擔保計劃」亂放貸款,或有員工及客人行騙,雖然是大事,但情況尚算可控。可是,「還息不還本」計劃之影響卻十分深遠。我們可以看到,這「還息不還本」之安排,早在2019年「黑暴」時期便開始。當時本港為「中美貿易戰」所影響,再加上「黑暴」,貿易及零售行業已開始出現問題。期間,我們經歷了疫情,這「還息不還本」的計劃更不斷「展期」。直至去年「復常」後,大家再無藉口「延期還本」,但金管局又擔心一下子要中小企開始「還本」,或會引發「骨牌效應」,便再發文指導銀行可考慮一些「過渡方案」,不用一開始便償還本金,或可考慮先償還20%。假設按原來規矩,某中小企明明在2019年以來,須每月要償還5萬元本金,另加利息,卻因「還息不還本」的計劃而5年來不用償還本金。現時「復常」後,還有過渡期,一般達18個月,期間只需開始每月還本1萬元。更有趣的是,這亦不是一個「死規矩」,金管局甚至乎建議銀行可酌情處理,最優惠的自然是再延長「還息不還本」的安排。
4. 值得留意的是,根據金管局對「中小企」的定義。絕大部份物業投資企業、酒店營運商及二、三線發展商,都有可能成為受計劃支持的「中小企」!
金管局對「中小企」的定義非常簡單,就是年收入不超過8億港元,便算是中小企。有趣的是,金管局以「借款公司」為基準,並不以整個集團作為計算。即使「母企」超過8億港元營業額,只要「借款子公司」的營業額達不到這水平,仍可享有「還息不還本」及「政府擔保」等支持。
即使銀行保守一點,把「母企」的營業額一併考慮在內,這「8億港元營業額」的要求,仍可使絕大部份物業投資者、酒店營運商及二、三線物業發展商受惠。這些集團以「租金收入」為「營業額」。「每年8億港元租金收入」是什麼概念?假設租金回報率為3厘 (較早前,一般為2厘。現時估值下跌,租金回報率為3厘多,以市值計,則達4至5厘),其物業資產估值為267億港元。
換句話來說,根據金管局的規定,坐擁267億港元估值的物業投資者,仍可被視之為「中小企」!疫情以來,確實有著名的物業投資者,向各大小銀行申請「還息不還本」的寬減,一共續命了至少5年。
總的來說,自從2019年10月,金管局聯同各大小銀行已向香港「中小企」及「地產行業」給予直接的支持,當中包括「港府擔保中小企借款計劃」及「還息不還本計劃」。即使疫情早已遠去,但銀行對這些企業尚有不同程度的還本寬減安排。正因如此,過去5年多以來,香港經歷了「中美貿易戰」、「黑暴」及「疫情」等「三大打擊」,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及「骨牌效應」。
擔言之,香港銀行並非「不支持」商界,反而是「支持得太多」!很多本應該一早就要被call loan的企業,卻拖延至今。今時今日,我們發現銀行要開始call loan的個案,絕大部分都是早已連利息也不能付及完全沒有好轉可能之企業。簡單來說,銀行就是「再無藉口可拖延」,才匆匆走去call loan。
在「金融海嘯」等大事件爆發時,銀行推行「還息不還本」,再加上港府的支持,可以避免爆發「骨牌效應」。
但連續5年的相關措施,卻成為了「不斷拖延處理問題」的藉口。無論是中小企、地產商及銀行,於過去5年來面對經濟環境的劇變,皆無計可施,只不斷期盼「明天會更好」。香港商界於「黑暴」時希望中央會「派糖」,「疫情」時則批評內地及港府的「防疫」影響經濟,更天真地盼望「通關」後便會好起來。「加息潮」以來,香港商界卻不斷以為美聯儲很快便會大幅減息。大家都把問題一年復一年的拖延下去。
過去5年來,香港商界就是忽略了經濟大局之轉變,並不斷推卸責任,把自身的問題說成是港府及中央的錯,如今則走去批評銀行。
更可惡的是,香港地產商明明早於5年前便應該開始拋售手上物業,最遲等到美聯儲開始加息,更應該「認輸」。但它們以過去40年來「長揸不沽」的經驗,一直忽略市場警號,還死守至今。這些年來,物業投資者不斷虛耗手上的資金,很多已開始陷入「彈盡糧絕」的地步,期間有物業投資者還藉金管局的「還息不還本」倡議,迫逼各大小銀行支持它們。換句話來說,就是要銀行繼續把存戶的錢借給它們「押注」!
由於我們把問題拖延了5年,明明或可以「逐個引爆」的「問題貸款」,如今都聚集在一起;明年本港的財金及經濟狀況,殊不容樂觀!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