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閘限電」的三方面啟示 文:吳桐山

近期「限電」越演越烈,之前「限電」僅針對高耗能企業,到早前東北多地突然停電,有些地方一天停幾次電,有些地方停電超過12小時,對生活影響很大。據官方給出的通告,這次拉閘限電主要原因是:電煤緊缺,火力發電機大量停機,電力供應缺口增加至嚴重級別,負荷缺口達到了10-20%。所以才有了這次的「電網事故拉閘限電」。

而從這次東北拉閘限電可以看到一些問題:煤炭是真的缺,或者說煤炭太貴了,以目前動力煤1500元計算,每生產一度電將虧損0.15元,只有動力煤回到1000元以下區間,煤電生產企業和下游才能逐漸恢復正常。而當前國內的煤炭價格高昂、供應緊張,又受制於國內的電力定價機制,電廠難以透過加價將成本轉移。當前靠燃燒煤炭等石化能源的「火力發電」佔總體發電量約七成,每度電價約4分人民幣,惟發電成本因煤價上漲而達到將近6分人民幣,電廠為降低虧損亦只好減少發電。

不過上面的解釋也只能說明這次東北對居民拉閘限電的表層原因,實際除了東北,全國很多省份都在限電、限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能耗雙控」指標。

「能耗雙控」意思是對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這兩大指標進行管制,限制整體能源消耗及逐步取替高耗能產業等。早於「十一五」(第11個5年)規劃時,國家已把「能耗強度」,即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比例列作指標;並於「十三五」規劃納入政策。每年中央都會設定全國總量目標,再分拆給各省、各地區執行,因此各地能耗標準皆有所不同。

至於為何近期才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有分析指,今年是中國提出「十四五」規劃後首年,且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關鍵一年,今年表現將影響未來中期目標,故政府容忍度較小。8月中旬,發改委發布了上半年各地區的能耗「成績」,9省區被列為一級預警地區。考核壓力之下,各地為了完成「能耗雙控」指標,開始搞一刀切式限電限產。據說,某地因沒完成「雙控」目標,被上級約談。於是,當地連夜佈置,提出統一「硬性要求」。這樣的運動式的減碳肯定是不合理的,目前已被官媒點名批評。

生產要素價格回歸市場

「限電」事件有多方面啟示。第一、我們要認清一個方向,就是「能耗雙控」,「能源轉型」,「低碳」不是說說而已,一些高耗能產業如果不乘勢轉型,那企業所面臨壓力依然會比較大,因為短期的經濟利益必須讓位於中期的戰略目標。

第二、必須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煤炭價格市場決定,電價政府訂定,在生產要素價格大幅波動下,結果就是「限電」,但相信大部分家庭是寧願多付出幾十元電費,都比停電好。彭博最新消息指,政府已經考慮上調工業用電價格,如尚不足以扭轉店裡短缺,就上調居民用電價格。可見最終的出口還在於市場。

第三、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於境外疫情關係,國內企業現在出口訂單已經排隊到明年,因此吸引一些企業擴張產能。但國家很明白,外國很快將接受疫情常態化,到時候外國的產業鏈恢復正常,中國將面對產能過剩的浪費。因此想利用外國無法開工這段期間整頓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提升國際市場定價權和外貿企業利潤空間。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