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年底成立「特首政策組」,由立法會前議員、團結香港基金前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出任組長;3名副組長分別是保安局前副秘書長林淑儀、已退休的貿發局前研究總監關家明,以及前中央政策組首席研究主任王春新。
四個人的安排像是一個互制湊合的平衡狀態。
黃元生在美國讀書、在美國投行任職,在團結香港期間主要研究香港問題,對國內問題甚少發言也談不上熟悉;王春新在內地讀書,長期於中資銀行任研究員,常對香港和國內議題發言,表面上應可補充黃元山的不足。關家明於中大讀書,是本地大學訓練出來的研究者,他加入貿發局之前曾出任渣打銀行亞洲區總經濟師近6年,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從事宏觀經濟及政策研究7年,在美林證券研究部任職11年至亞太區首席經濟師。林淑儀是代表政務官思維,熟悉政府運作,可補另外三人研究員思維的不足。
不過四人給我的總體感覺還是西方的知識太多,對中方的了解太少,要走出西方理論架構,破除西方理論迷信,創建香港話語,難度頗高。
在去年十月的《施政報告》中,李家超曾為「特首政策組」定下目標:提升長遠和策略議題的研究能力。
事實上,我認為未來五年,「特首政策組」最重要的議題只有一個:在中美可能脫鈎的大環境下,香港如何自處?
在過去一百多年,香港的角色非常簡單,中西方要握手但又嫌對方的手不太乾淨,於是,香港成了雙方握手的手套,即所謂的「超級聯繫人」,賺中間差價已使香港可繁榮百多年。
不過,好景不長,中美近年脫鈎之勢日濃,香港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這個定位既要體現香港獨特性、又能在中國復興中發揮所長,更要順勢而為,還要市民清楚易懂,「特首政策組」如何在夾縫中突圍,我拭目以待。
在這個大的議題下,還有七個小分題也是當務研究之急:
1)今天的香港已是中國的軟肋,尤其是金融系統,如從底線思維出發,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的金融制裁?特別是聯繫匯率有何替代方案?
2)聯繫匯率的替代方案不可能是一籃子貨幣,因為在現行貨幣制度下,其他貨幣,如歐元、日元都是美元的計價衍生,所以聯繫匯率一被禁止,港幣只能釘上人民幣,但果如是,以美元計價的金融商品如股票、樓宇將如何是好?同時,香港用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將如何保留其獨特性?
3)如果台海戰爭,香港如何在安全和金融上應對?有沒有人口大量流出的風險?
4)中國如果面對俄國式制裁,香港如何應對?
5)《國安法》頒布後,香港局勢回穏,但遠未及治,不少人是不言政治,但也不見服氣,人心回歸遠沒有成功,特首的施政如何理順主次緩急?
6)香港既會長期執行「一國兩制」,如何/應否執行國內的施政方針如樓住不炒、共同富裕呢?
7)香港是移民城市,人來人往本是正常,但整個東亞區都呈少子化,香港的下一代移民將在哪裏?
特首任期只有五年,上列的議題都是硬骨頭,都可能在五年內集中發生,「特首政策組」能為香港開新篇嗎?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