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前車可鑑 固體垃圾徵費豈能倒行逆施? 文:朱家健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產品已於4月22日生效,剛實施了一星期,商戶和用家叫苦連天,坊間傳出不同實例,例如以紙製湯匙容易溶化,木製湯匙弧度較淺,同樣難以使用,竹製或木製的刀叉難以鋸扒,紙製飲管也是得物無所用,部分紙製器皿難以盛載熱湯熱粥,餐廳在包裝熱食時,紙製容器更要打孖來,才能承受得到溫度和不會滲漏,超級市場的外賣壽司,也要放棄傳統常用的透明膠蓋,而採用不透明的紙製盒蓋,消費者既沒有選擇,不能分辨內裡乾坤和食品新鮮度,間接讓食品滯銷;而即用即棄餐具生產商如果在紙餐具使用防水塗層,坊間指出此舉將增加使用者的患癌機會。此外,酒店也要「走塑」,不能再為旅客提供免費的塑膠梳洗用品和樽裝水,為旅客帶來不便,影響他們的消費體驗,讓本港旅遊業送上加霜。

坊間把「走塑」對民生的困擾,歸咎配套不足而政策先行,不知道是政策離地,還是官員偏離民生,法例和政策實踐紙上談兵,未有以用家為本,配套也跟不上政策,這可能是技術未能追上,又或是商家仍未見到市場或前期投入資金遠超於預期利潤。

「走塑」的尷尬,會否在固體垃圾徵費重演?同樣是環保議題,同樣是政策遠較配套前衛,同樣是民意有懸念,同樣將影響市民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同樣是在經濟未明朗時打擊酒店餐飲等行業的生存,固體垃圾徵費究竟會重蹈覆轍,還是胎死腹中?

有長期居於香港境外的香港評論員近日撰文,隔河表達了香港特區政府必須在8月1日執行固體垃圾徵費而不可再作延期,以建立管治威信,並捍衛建制政黨的政治忠誠和政治倫理秩序,針拮唔到肉唔知痛,但如果自身不在香港飲食消費,評論員卻忽略了政客是善變的,政治也在變化,政黨在觀察社會反應和聆聽了市民聲音後,也會對市民和業界對各項政策的可接受程度而稍作調整定位,並提供可行建議和修訂方案的理據,並不存在看風駛舵、輸打贏要的最無恥。

固體垃圾徵費的其中一個方向,是推動廚餘回收,並鼓勵市民對一般固體可回收物料進行分類和回收;可是,香港的廚餘回收仍未算普及,廚餘回收桶和智能回收機僧多粥少,廚餘回收桶常常爆滿,承辦商又未必保證能夠每天派員收集廚餘,居民唯有把廚餘棄置在回收桶旁邊,引來衛生問題和鼠患,本末倒置,未能解決廚餘問題卻製造了更多問題;另一邊廂,固然廢棄物的分類和回收的配套仍有待改善,多個「綠在區區」的回收點較偏離民居,也要確保從不同途徑回收的廢棄物在分類後,的而且確被用作回收,而不是再被「歸類」為垃圾,直接被送到堆填區,否則只是自欺欺人,只是以較迂迴的方式堆填垃圾而已。當然,怎樣實施用者自付,避免垃圾被市民胡亂棄置遍地開花,指定膠袋的質量控制和善用又是另有一套學問。

「走塑」前車可鑑,香港特區政府如果仍要在欠配套、逆民意的情況下,強行推進固體垃圾徵費如期上馬,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並需要承擔相當的政治責任和風險。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