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有感

今天是「青年節」,這個名字像有點陌生,如果説「五四運動」,相信六、七十年代在香港出生的人會較為熟悉。但對於年青一代,很多人已對「五四運動」不甚了解了。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由當時先進青年發起的,既是政治又是新文學的愛國運動,是國人的醒覺,目的是復興中華民族。

在新文學運動中,有些人認為中國所以受外國欺侮,是民智未开致國家力弱,因此要求普及教育,並推動「言文一體」,即「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運動」,使人民以日常用語的文體,容易學習理解知識。當時陳獨秀和胡適等人對新文體提出了很多主張,希望可以規範簡化中文,以便推動中國的普及教育,讓國家可以强固起來。

從今天看,新文學運動的方向是正確的。以簡易文體去學習知識,人人易明,個個理解,知識便能普及,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中國文字裏蘊含着中華五千年文化,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不斷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凝聚民心,以中華文化、國家和身為中國人為驕傲。

前幾天看到報道李家超先生競選下屆特首的討論區中有則貼文,很值得反思。評論是質疑李先生的英語能力,是否足夠當上特首,在出席國際會議上以英語發言。李先生曾擔任警務處副處長、保安局局長長及政務司司長,在這個仍以英語作為行政語言的政府中工作多年,並身居要職,李先生的英語水平,根本是毫無疑問。況且作為香港代表在國際會議上以普通話或廣東話發言,又有什麼不妥呢?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香港在殖民地時代,英國一直以英語能力作為選擇主要官員的標準,當中除了行政上的便利外,在文化上亦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無關那種語文優越的選擇,純是在政治目的上要以英語為準。港英政府多年來的殖民地管治模式,使香港人有了英語能力等若工作能力的錯誤觀念。就算現在特區政府中,亦大有英語强,能力弱,寫得吾打得的官員在。一場「黑暴」,將特區政府和警隊存在的這種情況,表露無遺。語文能力與工作能力,基本上並不完全掛鈎,因爲殖民地的偏頗政策,不知埋沒了多少有能力的人。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别行政區,無論是否在一國兩制下,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國民的中、英語文能力應該保持相當水平,以維持香港的競爭力。但在政冶和文化上,以中文優先於英文,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無論在政治、在文化,均具有非常重要和深遠的影響。而且還要在推動國民學習外語時,時刻警惕受到西方文化侵略的攻擊。當然五千年中華文化,曾經吸納包容不同民族的良好習俗。中華優良文明,無懼於接受任何文化的衝擊,取長補短,亦是中華文化的其中特質。

「華夷之辨」,焉有尊夷而制華?以國家為中心,以中華文化為本,才是今日特區政府要走的道路。如程頤所言,「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