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半個月,全球的焦點都放在美國發動的關稅戰,Trump決策引發的政治經濟效應,其節奏非常快速;不到幾天,這場原本波及全世界的戰爭,就演變成為美中關稅戰;無論是親美還是親中,論者都各有立場、各自站隊:有些人抱怨Trump穩定性不足,像川劇變臉,說變就變;也有人對於Trump試圖撼動原本的國際秩序,報以喝采。
本文不討論Trump決策的是非對錯,因為當個事後諸葛說說寫寫很常見,但要提出指向未來,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並不容易;無論你喜不喜歡Trump,都不能否認由他治理的美國,正在積極而且劇烈的變動,進而影響全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這像我們常說的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誰是那隻鯰魚?應該不用我多做介紹。
台股全面跌停的那天,港股恆生指數跌破兩萬點,沒幾天,台股全面漲停,港股也站回兩萬點,無論是身在香港還是人在台灣,我們都見證了巨大的經濟波動,這讓我想起1992年的港劇經典,「大時代」。
「大時代」以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香港股市為背景,描寫方家與丁家兩個家庭之間的恩怨情仇,劇裡人物眾多,以丁蟹(鄭少秋飾)的崛起,以及方展博(劉青雲飾)的復仇,為整個「大時代」的兩條主線。

「大時代」碰觸股票交易以及金融資本市場運作的話題,敘事雖然略顯粗糙,但瑕不掩瑜,無損這部港劇的經典地位;鄭少秋扮演的丁蟹,以及五蟹跳樓的梗,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典範,在經濟發生重大波動的時候,「丁蟹效應」這些元素,總會再次被拿出來討論;例如這次關稅戰引發的股災,有人製作梗圖,內容是,想在交易廣場的天台跳樓,還得領號碼牌排隊(意指慘賠的港股投資人有一大堆);當然,劇裡的「大奇蹟日」,我們也親眼見證了確有此事。

作為台灣觀眾,我對「大時代」感到親切,劇中人物例如丁蟹,不僅在台灣坐牢,也在台灣投資房地產;方展博也跑到台灣避難,並尋求在台退休的探長與幫派大哥協助,台灣是他再起之地。就場景而言,丁蟹跟周濟生打鬥的地方是台北市新生南路的天橋(現已拆除),方展博在台灣藏匿的小漁港則是新北市鼻頭漁港。
過去的港劇與香港電影,有許多均是經典之作,之所以成為經典,無非是導演與編劇的洞察力,引發廣大香港市民的共鳴,從而像漣漪一波波向外輻射,不僅影響了東南亞與台灣,也影響了觀看港劇的中國民眾。
我認為這種犀利的洞察力,正是香港影視產業的魅力所在;例如丁蟹一家的階級上升、方展博為家人進行的復仇等等,因為很寫實,所以當人類社會發生這些情境,港劇或香港電影的經典橋段,便會被一再提起。
「大時代」這部劇播出之後,作為金融資本的機會與冒險之地,這樣的香港,城市印象深入人心;香港擁有「大時代」,而新加坡沒有。作為一名熱愛港劇與香港電影的台灣觀眾,我衷心希望資本能支持「大時代」這部劇重拍,誠如金庸小說一再被翻拍,「大時代」若能重拍,相信對於香港的城市行銷,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文:蕭博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行政院諮議、高雄市市長機要秘書、國會辦公室主任。曾任教聯合、逢甲、醒吾、育達等大學。喜歡紅酒、美食、旅行、還有女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