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賣一是不賣,暫什麼緩? 文:陳凱文

長和集團日前打算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最近鬧得沸沸揚揚,引來了不少爭議和質疑。雖說近上周「傳言」有集團高層向媒體放風,宣稱不會按原定計劃,於本月(4月)2日簽署相關交易文件,但是對方公司畢竟並沒任何正式公布,況且在此之前,亦有「傳言」指公司按原定日子簽約,所以我們根本難以得知所謂「傳言」的真偽,亦難以明白何以事隔幾日,便會出現內容完全相反的「傳言」。

其中一個可能,便是這些所謂「傳言」,由始至終都是某些人所編造的謠言,不代表相關企業決策層的真正立場。另一個可能則是第一個「傳言」為真,涉事企業仍是打算完成交易,只是輿論上反對和質疑的聲音頗多,所以弄出暫緩交易的另一個「傳言」,意圖讓坊間誤信交易將會停止,從而為現時的負面評論降溫;第三個可能是兩個「傳言」均為真實,即原本對方仍打算繼續交易,但是隨着輿論從道義層面上的譴責,變為建議當局以法律手段介入,對方權衡過法律風險後選擇暫緩交易。

可是我們即使假定所謂的「傳言」為真,也不過是指賣方選擇暫緩交易,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訊息,因為所謂暫緩,意味着賣方並未完全放棄完成交易,特別是現行的國安法規雖有域外管轄權,但在現實執法層面而言,當局確實難以把已經離開香港的疑犯緝捕歸案,亦難以凍結疑犯的海外資產,意味着賣方很有可能只是想等到輿論降溫,又或者是透過轉移資產,乃至是企業關鍵決策人離境,將交易的法律風險降至最低之後,才去完成交易。

正因如此,個人主觀上當然希望賣方是在部分輿論曉以大義之後,能覺今是而昨非,明白是次交易將部分境外碼頭經營權讓予外資之後,很有可能被部分境外勢力用來制裁我國,或向我國製造的船隻徵收針對性費用,損害我國的發展利益,於是最终停止交易,但誠如本欄之前所言,我們不應期望一個具有外國國籍的香港居民,心存國家和民族大義,而是應該要時刻有着兩手準備,不時考慮對方萬一毅然要把交易完成之時,我們都有方法應對。

更加重要的是,無論這次碼頭交易是否完成,也有香港和內地的貨櫃碼頭,在本次交易的賣方手上,而對方今次沒把碼頭經營權賣掉,其公開的理由,只是「看重本港及內地航運前景」。此一說法又是否變相告知大家,對方仍有可能因為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於是把碼頭經營權轉售予他人甚至是外資。相比起境外碼頭,香港超過8成冷藏肉類及9成大米,都是依賴外國進口,絕大多數循海路來港,可見本港碼頭若被外資操控,其後果實在是可大可小。

雖說之前的文章曾經指出,假若今次碼頭交易的賣方堅持要完成交割,國安委或者是特首會同行會可引用現行法例,直接阻止交易進行,直接禁止交易完成,甚至是接管涉事的本港上市公司,本港碼頭假若被售,亦是同樣道理,但是掌管碼頭的企業掌門人若已移居外地,又把整個企業總部遷出香港,之後再把本港碼頭售予外資,本港當局就未必能夠加以阻撓。在此情況之下,香港確實如同本報另一位作者所言,在關鍵資產保護方面存在法律漏洞,值得有關方面重視。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