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學校園裡的流行起兩種新奇玩意兒——不是數碼產品,也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是所謂的“煙卡”和“養臭水”。是的,你沒聽錯,就是那些廢棄煙盒折的卡片,還有那些瓶子裡自制的“臭水實驗品”。這玩意兒在我們的小學生中間可謂是是火得一塌糊塗。
說說這個“煙卡”,簡直就是個歷史的倒車。我們小時候收集玩過的公仔紙,現在換成了煙盒。小伙伴們輪流拍卡,誰拍得卡片翻面,誰就能贏得卡片。聽起來似乎挺無害的,但這背後其實隱藏著大人們的一絲絲擔憂——孩子們是不是也會從玩“煙卡”開始對真煙產生好奇呢?而且,這煙卡游戲裡還有個奇葩的等級系統,哪個牌子的煙盒高級,哪個孩子就能在同伴中顯擺得更厲害。
更離譜的是,“小學生翻垃圾桶撿煙盒”的話題還火上了熱搜。最近的網傳更是讓人哭笑不得:為了收集更多的“煙卡”,竟有孩子開始逼自己那些“老煙民”的父親一天抽上10包煙。還有些父親被逼無奈,每天得買不同品牌的煙來抽,只為了滿足孩子的收集欲望。
再來說說這個“養臭水”。這可不是養花的水,而是孩子們把各種奇怪的東西——食物殘渣、小蟲子、甚至是化學品——混在一起,放在瓶子裡等它發酵、變質,看看會發生什麼。聽起來像是科學實驗,實際上這種無監管的“實驗”簡直就是安全隱患的大集合。瓶子可能因為壓力大而爆炸,還可能產生有害氣體。這“科學實驗”未免也太野生了點。這玩意如果在教室裡爆了,那可不就是現場版的“生化危機”?
你說,教室裡本來就夠吵的了,現在連玩的東西都這麼有“毀滅性”,家長們怎麼能不操心呢?學校和教育局自然是急了眼,從禁止帶“煙卡”入校到教育孩子們認識到“養臭水”的危險,各種措施都用上了。但這足夠嗎?
人的學好或學壞,並非一個游戲或者玩具所能決定的。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理解為什麼這些游戲是不可取的,同時提供更健康、更有益的替代活動,而不是在放學後擔心他們會帶著什麼奇怪的“研究成果”回家。希望孩子們都能在一個更理智、更健康的環境中探索世界。
本文來源:ChatGPT。
圖片產生:ChatGPT。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