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革無以振救香港零售業 文:文武

政府統計處昨日(31日)公布,2月的零售額臨時估計為294億元,按年跌13%,銷貨量按年跌15%,遠遜市場預期。即使計入今年農曆新年假基在1月份的因素,將1月和2月的數值合併分析,首兩個月零售額按年仍跌7.8%,銷貨量下跌9.9%,網上銷售額下跌2.4%。這組數據說明,傳統模式的零售業競爭力在持續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改變商業模式,坐等來港旅遊人數的增加,不會令零售業有轉機。

香港零售市道自疫情開始一直處於下跌的行情,最初認為是受疫情影響所致,繼而歸因於遊客訪港人數未恢復到疫前水平,後來又將焦點聚集到「北上消費」、「港車北上」等因素。不過,如果再仔細分析一下各方面的因素,不難看出來,本地零售業不斷下滑的真正原因,是本地零售業本身,正在逐步失去競爭力,如果不從這一方面思考解決方案,零售業恐怕難有重回興盛的機會。

按旅發局的統計,今年首兩個月,累計合共錄得840萬訪港旅客人次,按年增加7%,其中,來自內地的旅客首兩個月累計650萬人次,按年上升4%,非內地的海外遊客首兩月累計訪港人次逾191萬,按年增長20%。

這一組數據反映出,受益於內地文旅業興旺發展,同時也受益於國家去年推出的百多項惠港政策措施,尤其是支持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內地訪港遊客的人數正在持續不斷地增加,而且,隨着中央進一步擴展「一簽多行」政策,來港旅遊的內地遊客的數量仍會進一步增加。

此外,去年中央推進對外開放,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的範圍,並支持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建設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吸引更多世界各國遊客來華旅遊,香港同樣也能從中受益,一部分外國遊客到中國旅遊,也會順便到訪香港,香港接待的海外遊客數量,也會持續增加。

但是,在訪港遊客人數持續增加的同時,卻出現本地零售業的消費額和消貨量持續下跌的情況,這反映出本地的零售業的競爭力正在持續下降,零售業必須正視這一問題。不過,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零售業界似乎仍然不願意正視自身競爭力下跌的問題,仍然寄望於中央進一步放寬內地遊客來港,希望隨着遊客人數增加,會帶來更大的消費購買力,解決零售業持續下跌的問題。

事實已經擺在眼前,遊客的消費模式已經改變,不可能再次出現2003年開放內地遊客「自由行」之後,大量內地遊客蜂擁來港搶購各類消費品的景象,即便中央再推出更多便利措施,特區政府再推出更多盛世活動,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港旅遊,如果本地零售業界不能因應消費者需求,而作出調整改變,仍然不會讓本地零售業的銷售額和銷貨量扭轉下滑趨勢。

一月和二月,是傳統的旅遊消費旺季,但零售業的銷售額和銷貨量仍然趨出人們預期地下跌,再次對業界敲了警鐘,香港零售業界須積極因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改變經營模式,改革營銷策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否則,難以扭轉持續下跌之趨勢。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