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視特朗普 文:悠然

剛剛有兩則相映成趣的新聞,可堪玩味:

一)外交部否認中美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

二)《紐約時報》最新報道:特朗普在重大經濟計策上猶豫再三(On Major Economic Decisions, Trump Blinks, and Then Blinks Again)

據知情人士向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透露,沃爾瑪(Walmart)、目標百貨(Target Corporation)和家得寶(Home Depot)三家美國零售巨頭本周私下警告總統特朗普,其大規模關稅政策擾亂供應鏈,並在未來幾周導致貨架空蕩。特朗普政府顯然在毫無充分準備之時,就與中國展開孤注一擲式的博弈,畢竟在此過程中,風險遠遠高於可能獲得的收益。

特朗普的一系列策略,無不基於這樣的判斷:「如同2018年那樣,中國因懼怕脫鈎引發的國內連鎖問題而選擇妥協」。然而,他卻忽視了中國的戰略原則:絕不會重蹈覆轍。在啟動所謂的大博弈之前,特朗普團隊始終未能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倘若中國這次堅決不退讓,美國又該如何應對?

結果,中國這次是強硬到底。

這次美國「對等關稅」的最大特點,是中國的強硬態度。當特朗普還在幻想著第一任期「關稅大勝」的美夢時,關稅戰的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中美戰役全面升級: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升到145%(最新又說是245%),中國反手把對美關稅提到125%。雙方你來我往,《路透社》報道,美國股市4月初因爲中國34%的報復性關稅暴跌,標普500一度下挫12%。特朗普現要豁免了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的關稅,試圖穩住市場。

中國為甚麼表現出這麽強硬?

因爲中國實力已達到這個高度,如果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必須要有一次和美國硬剛的經歷,那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了。

現在,白宮幕僚不斷暗示中國有「溝通」意願,諸如「永遠等不來的電話」。但從邏輯角度分析,這類言論本質上無異於承認自身處境的被動與失敗。甚至連特朗普身邊的幕僚官員都開始坦言,美國對中國強硬反應的預期嚴重不足。學術界也紛紛反思,指出自2018年以後,中國已汲取教訓,正為可能出現的最壞脫鉤情況做著全方位準備。

站在中國的立場,至少有兩大現實策略可資運用。

其一,利用雙方都清楚難以為繼的關稅手段,促使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進而加劇美國乃至西方內部的社會矛盾。特朗普提出的高達145%的「對華關稅」,遠超歷史上《斯穆特 – 霍利關稅法》40%的比例,這一極端做法根本無以為繼,在美國國內也引發了學者與經濟界的高度警惕。顯而易見,其結果並非特朗普在發動關稅戰之初所期望的那般美好。

其二,中國著力揭示誰才是國際社會中真正「不可靠的變量」。在這場博弈過程中,中國展現出的大國定力與政策的前瞻性,與特朗普團隊朝令夕改、前後矛盾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顯然更具可預期性與合理性。當國際交往中強權凌駕於規則之上,各國實力對決成為常態時,美國便不再是唯一的合作選擇,這無疑對美國長期奉行的「美國例外論」造成沉重打擊。

綜合來看,對中國而言,讓美國承擔特朗普草率政策引發的代價,比急於妥協達成交易更具戰略價值。如此做法,實際上是在為未來對美談判積累籌碼。因此,至少在當前階段,中國完全不必表現得過於急切,而是以冷靜從容的姿態,在國際博弈中尋求最有利的局勢。

文:悠 然

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