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發展的內捲與外拓 文:吳桐山

新年伊始,中國AI領域便迎來了令人矚目的突破式發展,DeepSeek的問世如同一聲平地雷,震驚了國際科技界。這款開放開源的AI工具迅速吸引了各大平台的目光,紛紛宣佈接入。這場狂歡背後,實則折射出中國科技發展的雙重性:一面是市場內捲下的應用競速,另一面則是技術外拓中的普惠雄心。這種「內捲」與「外拓」的並存,正是中美科技競爭格局的關鍵註腳。

中國善於技術應用

DeepSeek的火爆,首先體現了其在技術應用層面的卓越表現。作為一款開放開源的AI工具,DeepSeek為各大平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術支持,使得AI應用的普及和深化得以迅速推進。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標誌著中國AI技術在實用化、商業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我們在為這一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快速應用並不意味著中國AI技術在本質上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事實上,DeepSeek的火爆更多地反映了中國市場內捲(內捲不是貶義詞,有合適都有好壞兩面)嚴重的現狀。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的長處在於互聯網應用的創新與推廣。我們雖然在技術上可能略遜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在應用層面的創新與優化上,中國無疑走在了世界前列。Tik Tok、小紅書等應用產品的風靡全球,便是最好的證明。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傳統優勢,向來不在基礎技術的顛覆性創新,而在於將現有技術打磨成「用戶友好」的產品,這種「應用為王」的邏輯在AI時代依然奏效。DeepSeek的問世,同樣是這一模式的延續。它並不見得在技術上比ChatGPT和Google的AI技術先進,但其在用好現有技術、優化用戶體驗方面做得出色,這對於一個技術推廣者而言,已經足夠了。

然而,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內捲雖然帶來了短期的繁榮,但長期來看,它會遏制創新,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在關注DeepSeek等現有技術應用成果的同時,更應重視其在對外拓展方面的潛力與價值。

技術普惠成中方利器

中國在AI技術的對外拓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擁有強大的應用和推廣能力,能夠迅速將二線技術推展至更廣闊的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地區對於AI技術的需求巨大,但由於技術、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難以獲取到最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國AI企業的介入,不僅能夠為這些地區帶來實質性的技術支持,還能夠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與OpenAI、Google等巨頭聚焦高端市場不同,DeepSeek從設計之初便強調「低成本普惠」。其開源架構兼容英偉達、華為等多種硬體,這使其在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更具吸引力。例如,非洲多國已通過DeepSeek搭建本地化客服系統,成本僅為傳統方案的1/57。這種「技術下沉」策略,恰與中國「一帶一路」的數位化佈局形成呼應。

DeepSeek的開源策略看似「讓利」,實則暗含長遠佈局。當全球開發者基於其架構進行二次開發,無形中形成了以中國技術為核心的生態系統。例如,印度初創公司利用DeepSeek-R1模型開發出梵文古籍翻譯工具,而東南亞電商平台則藉其優化多語言客服。這種「技術標準輸出」,可能重塑全球AI產業鏈的話語權分配。

這種對外拓展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體現在技術普惠的社會責任上。技術的發展,最終應服務於全人類的共同福祉。通過將AI技術推廣至更廣闊的市場,我們能夠讓更多人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與紅利,從而推動全球技術的均衡發展。

未來一段時間,中美之爭在AI領域或許會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格局:美國作為第一梯隊,能夠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而中國則憑藉強大的應用和推廣能力,迅速將二線技術推展至更廣闊的市場,展現技術普惠的價值。這種格局的形成,既有利於推動全球技術的均衡發展,也有利於增強中國在技術領域的領導力和影響力。

當然,我們在對外拓展的過程中,也應注重技術的本土化與創新。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我們在推廣AI技術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這些差異,進行本土化的創新與優化。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技術的適用性和有效性,還能夠增強當地市場對我們技術的認同感和接受度。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