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談商界中所說的「蠢」 文:寒柏

商業圈子裡,但凡談起時局與政經事務,論及政策得失,都會有譏笑人家「蠢」的「口頭禪」。除了港商外,筆者發現某些外國商人,都有這個習慣。

例如,香港網上媒體裡不乏商界中人,他們或執筆寫文,或搞網台論政,都會經常指責港府高官、監管機構或其他商界巨頭的做法很「蠢」。有趣的是,某網台主持除了經常質疑他人「蠢」之外,還經常表示自己「智慧高超」。但另一方面,他又指自己曾參加一些智商考核,結果非常一般,明言自己絕非聰明之人。

由此可見,該網台主持口中所說的「蠢」,其反義詞並不是「聰明」,大概涉及的是「智慧」而不是「智商」。

於20多年前,筆者曾聽過一個外國教授談及美國華爾街炒家是」smart but no itelligence」。該教授認為這班人很「醒目」,但卻沒有「智慧」。綜合來說,商業世界裡所追求的「聰明」或「能幹」(廣府話:「叻」),其實並非「智商高」,亦不是「智慧高超」,而僅僅是「醒目」。在商場上,衡量一個人是否「醒目」亦非常簡單及直接,就是他能否「把握機會」及「賺大錢」。

很多時候,商界甚至乎忽略了「運氣」等成份。特別在香港裡,「賺大錢」就直接等同「醒目」,甚至乎被當成是「很聰明」或「很有智慧」。

換句話來說,商界中所謂的「醒目」或「蠢」,完全不涉及「智商」或「智力」。在絕大部份港人眼裡,「醒目」就是一切,大家根本不會有人理會那些「很聰明」或「很有智慧」而「安貧樂道」的人。

如此一來,所謂的「蠢」,其實屬於「用詞不當」。如果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用字或用詞定義不夠精準,甚至乎出錯,亦無傷大雅。

但評論時局及政策,或需要出謀獻計時,這種「用詞不當」則會影響溝通、討論及大家的思路。舉例說,如我們說政府高官們「非常蠢」,這豈非他們「集體智力下降」?難道解決方法便是要他們先通過「智力測試」?或僅僅是換一批比較聰明的人,便可以改善香港的情況?

其實,能夠成為政府公務員、高官或專業人士的人,絕大部份都非常「聰明」。智力正常及偏高,再加上讀書時代有紀律、有恆心的人,才可以考取比較好的學歷,並有條件加入政府及成為專業人士。比較「聰明」的人,才有能力在複雜無比的官僚架構及各專業領域裡一步一步的爬上高位。

若我們把用詞修正,指出「居上位者」沒有「政治智慧」或「營商智慧」呢?這可能解釋了部份問題,但依然沒有解答了問題的重心所在。

為何「居上位者」竟然會沒有「政治智慧」或「營商智慧」?這牽涉歷史發展、政治及經濟等元素,亦有可能涉及個人的價值觀範疇,似乎很難說得清楚。

但難道我們只着重教育及抓緊宣傳,便可以培養出香港新一代的「政治智慧」或「營商智慧」?教育及宣傳,當然不得不做,但這只是抱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而去辦之事。另一邊廂,莫非我們引入「體制以外」的「新血」,把沒有「政治智慧」或「營商智慧」的「居上位者」全數換掉,便可以取得成功?

我們不妨倒轉過來想,為何「居上位者」會表現得沒有「政治智慧」或「營商智慧」呢?其一,他們怠於政事,或「不動如山」,其仕途或會反過來更「穩」,又何必要努力工作呢?其二,他們表現得慵碌無能,到底是否另有深意呢?這絕對值得我們深思。其三,如今「潮流」興起計算KPI,官員便更加按遊戲規矩辦事了。難道大家不知道「香港夜繽紛」沒有實效嗎?莫非高官們不知道80至90年代的「香港夜經濟」是什麼一回事?厚着臉皮提出「熊貓經濟」的政客,又怎會不知道這是一個「偽議題」?

香港的「居上位者」,有哪個不知道「地產」是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之所在?但意圖或企圖大規模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特首,大都只能完成一屆任期,就算僥倖連任的,亦只能在第二屆結束前「腳痛落台」。

在港府裡「管賬」及「手執大鎖匙」的財金官員,有誰不知道香港的稅基太窄?有誰不知公開財政收入太依賴賣地?有誰不清楚開銷太龐大?在財赤連年的情況下,有誰不知道要考慮裁員及減薪?在連續幾年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有誰不明白發債渡日不健康?記得在回歸後幾年,有銀行高層加入政府,曾提議公務員減薪及凍薪。對於銀行高層來說,還沒有裁員,已是很仁慈了。他意想不到的是,在銀行裡「炒人」,不會有什麼阻力,但在政府裡僅僅建議減薪及凍薪,居然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波。

以香港現時的情況來說,我們未必缺少「聰明」或「高智商」的人才。我們甚至乎都應該會有人才具備「大局觀」、「政治智慧」及「營商智慧」。但最重要的是,世界政經大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香港不得不作出改變及革新。單是「聰明」或「有智慧」,能否刷新吏治?能否成功改革?

若要有所改變及革新,似乎我們比較缺乏的是,擁有「戰略定力」、「能吃苦」、「能捱罵」及「能夠把事情幹到底」的「狠人」。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