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滙醫務結業揭預繳消費陷阱 冷靜期立法勢在必行 文:劉建誠

2025年4月30日,仁滙醫務集團(Alliance Medical Group)突然結業,留下457宗消費者投訴,涉及數千萬港元的預繳醫療服務費用。這一事件不僅讓消費者蒙受重大財務損失,更暴露了香港預繳消費模式的深層漏洞。醫療、健身、美容等行業屢見不良營商手法,消費者權益保障的不足已成為社會焦點。面對公眾不滿,特區政府迅速回應,宣布重新研究引入預繳消費法定冷靜期,顯示對消費者保護的決心。

仁滙醫務集團的結業猶如一記警鐘,揭露了香港預繳消費模式的脆弱性。該集團以提供醫療檢查及專科服務為主,吸引大量消費者預繳高額費用。然而,結業後,消費者無法兌現已付費的服務,投訴金額據消費者委員會估計高達數千萬港元。457宗投訴中,不少涉及長者及長期病患者,他們因信任品牌而預繳數萬至十數萬港元,損失尤為慘重。

事件引發的影響遠超財務層面。對消費者而言,巨額損失不僅打擊個人財務,更動搖了對預繳模式的信任。對醫療行業而言,仁滙的倒閉令正規醫療機構的聲譽蒙塵,中小企更面臨潛在的監管壓力。政府方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海關及警方迅速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調查事件中的不良營商手法及潛在刑事責任,顯示對問題的嚴肅對待。

仁滙事件暴露了三個核心問題。缺乏法定冷靜期,消費者在高壓銷售下難以冷靜思考或取消合約;其次,預繳款項無託管機制,商戶結業後消費者追討無門;以及,現行《商品說明條例》執法力度不足,2013至2019年間僅500宗不良營商手法被檢控,難以有效震懾不法商戶。這些問題促使政府重新審視預繳消費的監管框架。

預繳消費模式在香港司空見慣,涵蓋醫療、健身、美容、教育等多個行業。然而,消費者委員會的數據顯示,該模式已成為投訴重災區。2024年,消委會接獲3,861宗健身及美容集團結業相關投訴,總金額近1.3億港元,平均每宗33,000元,最高甚至達181萬港元。2018年,消委會錄得3,718宗不良銷售手法投訴,其中77%涉及美容及健身行業。醫療服務的預繳投訴近年亦顯著上升,仁滙事件僅為冰山一角。

現行政策在保障消費者方面存在顯著不足。《商品說明條例》(2012年修訂)雖規管不良營商手法,但執法效率低下,難以應對預繳消費的複雜性。部分行業如保險及電訊自願設冷靜期,但條款不統一,執行效果參差。更關鍵的是,香港缺乏針對預繳款項的託管或退款機制,商戶一旦結業,消費者幾乎無從追討損失。

對比國際經驗,香港的消費者保障顯得落後。內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7天冷靜期,消費者可無條件退款;澳門及澳洲亦有類似政策,涵蓋預繳服務及高額合約。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消費者權益保障的滯後不僅損害市民福祉,更影響營商環境的吸引力。

引入法定冷靜期是解決預繳消費亂象的關鍵一步,其必要性可從多個角度論證。冷靜期能顯著提升消費者權益保障。參考2019年政府諮詢建議,冷靜期適用於3,000元以上的合約,消費者可在3至7天內無條件退款。這一機制允許消費者在高壓銷售後重新評估決定,特別對長者等弱勢群體尤為重要。仁滙事件的投訴案例顯示,不少消費者因銷售人員誇大服務效果或施加壓力而衝動簽約,冷靜期可有效減少此類風險。

冷靜期有助促進公平營商環境。不良營商手法不僅損害消費者,亦拖累正當商戶的聲譽。通過規管高壓銷售及不透明條款,冷靜期可推動商戶提升服務透明度,建立長期客戶信任。對於醫療、健身、美容等高風險行業,規範化營運將有助重建行業形象,吸引更多優質投資者。

經濟與社會效益同樣不容忽視。冷靜期可增強消費者信心,促進消費意欲,對疫後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同時,減少投訴及法律糾紛能降低政府及消委會的行政成本。2019年立法會討論中,多名議員指出,冷靜期立法可回應社會訴求,緩解公眾對預繳消費的不滿。仁滙事件後,政府重啟冷靜期研究,正是順應民意的積極舉措。

冷靜期的實施將為香港消費者保護帶來深遠影響。短期內,消費者將獲得更大保障,特別是在醫療及美容等高額預繳行業,財務風險將顯著降低。商戶方面,雖然短期內需調整銷售策略,但長期來看,透明的營運模式將有助建立穩固的客戶基礎。政府則需加強宣傳教育及執法,確保政策有效落地,例如通過廣告及社區活動向市民普及冷靜期權利。

長期而言,冷靜期將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公平的營商環境不僅提升投資者信心,亦增強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醫療、健身、美容等行業將逐步規範化,不良營商手法將受到遏制,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消費者保障機制,更將強化香港法治城市的形象。

然而,實施冷靜期亦面臨挑戰。中小企可能因合規成本上升而反對,特別是醫療及美容行業的初創企業。此外,執法資源不足可能削弱政策效果,政府需妥善規劃配套措施,平衡監管與營商自由。

為確保冷靜期政策成功實施,筆者具體建議參考2019年諮詢建議,制定適用於醫療、健身、美容等預繳消費的法定冷靜期。建議設7天冷靜期及14天退款期,涵蓋3,000元以上合約,確保廣泛覆蓋。立法應明確商戶的退款責任及違規罰則,提升威懾力。

可以引入第三方託管平台,將長期合約的預繳款項分階段扣除,參考民建聯議員的建議。此舉可降低商戶結業對消費者的影響。同時,要求商戶存入保證金,作為退款保障,確保消費者權益。並增撥資源予香港海關及消委會,提升不良營商手法的調查及檢控效率。設立舉報熱線及網上平台,方便消費者舉報違規商戶。定期公佈違規案例,增加透明度及公眾監督。

建議針對長者等弱勢群體,開展宣傳活動,提升對預繳消費風險的認知。要求商戶在店內顯眼處展示冷靜期政策及舉報渠道資訊,確保消費者知情權,並鼓勵業界參與
與醫療、健身、美容行業協會合作,制定行業守則,鼓勵自願合規。為中小企提供過渡期及補貼,減輕合規成本壓力,促進政策平穩落地。

仁滙醫務集團結業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預繳消費模式的深層問題。特區政府因應事件研究引入法定冷靜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正確方向。這一政策不僅能遏制不良營商手法、重建消費者信心,更可促進公平營商環境,鞏固香港的國際形象。

筆者認為冷靜期立法將成為香港消費者保護的里程碑。通過完善立法框架、建立託管機制、加強執法及教育,政府可確保政策有效落地,回應社會訴求。市民應積極支持冷靜期立法,參與施政報告諮詢,共同推動消費者權益保障。業界亦應擁抱規管,與政府合作打造可持續的營商環境。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