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都市,正積極尋求低碳發展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2025年氣體安全(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草案」)的提出,不僅是對氫能產業規範化的重要嘗試,更是香港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一步。筆者將結合香港能源發展現狀,從安全保障、產業培育、公眾信任及國際合作等角度,剖析草案實施的迫切性與戰略價值。

一、氫能潛力與規管缺位:安全隱憂下的發展瓶頸
氫能以其高效、零排放的特性,被視為能源轉型的「終極方案」。香港科技園內,多家企業已率先開展氫能技術研發,但現行規管框架的空白卻成為掣肘。
例如,氫氣儲存設施的建設標準、運輸路線的安全評估等均缺乏明確指引,這既增加了企業的運營風險,也埋下了公共安全隱患。若不及早完善規管體系,香港或將錯失氫能產業爆發的窗口期,甚至面臨技術「空心化」的風險。
二、立法護航產業:為氫能創新注入確定性
草案的核心價值,在於為氫能全產業鏈提供「安全底線」與「創新空間」的平衡。以城巴引入的全球首輛雙層三軸氫能巴士為例,其已經運營有逾一年,均需反覆證明儲氫系統、燃料電池與緊急應變措施的安全性。

而草案的出台,將通過建立健全的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建立氫能車的審批機制,為行業未來定立使用氫能汽車的標準,更以此推動確保氫氣在各個環節的安全使用。這更將從進口、生產、儲存到應用各環節制定統一標準,為更多的企業降低試錯成本。更為重要的是,明確的法律責任劃分,將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氫能領域,助力香港在燃料電池、儲氫材料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
三、從質疑到信任:安全監管重塑公眾信心
氫能推廣的阻力,往往來自公眾對安全性的擔憂。而草案的出台,將通過建立健全的安全監管體系,確保氫氣在各個環節的安全使用,則可有效為市民加強信心。例如,要求加氫站定期公開安全檢測數據、建立事故應急響應系統等,既能保障公眾知情權,又能透過透明化運作消除誤解。當氫能應用從「技術試驗」走向「民生場景」,公眾信任將成為擴大氫能應用的社會基礎。
四、減碳實踐與國際接軌:草案的雙重使命
香港若要成為全球氫能產業的參與者,需在技術標準與規管制度上與國際接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樞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來參與全球氫能市場的競爭和合作,如此既可確保香港氫能產業的國際互認性,又為氫能出口、跨境運輸等業務鋪平道路,將吸引更多國際合作項目落地,進一步鞏固香港其作為亞太氫能樞紐的地位。
綜上所述,《2025年氣體安全(修訂)條例草案》的實施,不僅是技術規管的進步,更是香港能源戰略的轉型。從城巴的氫能巴士試驗,到科技園內的氫能研發項目,均需以完善的規管體系為前提,草案若能順利通過,將為香港的綠色交通、分布式能源等領域的氫能應用提供制度保障,更是為全球城市低碳轉型提供了「香港方案」,這也必將在綠色經濟浪潮中佔得先機!

文:林彩英(左)
香港島東區區議員
「中國夢智庫」地區事務聯合總監
文康服務中心 總幹事
維社之友 主席
文:丁煌(右)
深圳大學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香港島東區區議員(委任),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理事
經民聯港島支部主席,「中國夢智庫」主席
香港法務會計學會義務法律顧問,香港上海浦東聯會常務理事
香港薈萃協會法律顧問,城市智庫成員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