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傳統觀念上,對於退休後的理財策略更趨單一及保守,或多或少受到傳統文化中強調「未雨綢繆」與「節儉持家」的思想影響,退休規劃常被視為家庭責任的一部分,儲蓄不僅是經濟行為,更被賦予道德意義,體現對子孫後代的關顧。而傳統依賴子女供養的模式因少子化與城市化和生活模式的改變逐漸式微,但「個人儲備」的思維延續,令長者著重資產的安全性而非收益性。
隨着香港老年人口持續上升,政府統計處最新預測顯示未來二十年將迎來顯著人口結構轉型。《2024年施政報告》指出,65歲及以上長者群體將呈現階躍式增長,由2023年的164萬人(佔總人口22.8%)大幅攀升至2043年的267萬人,屆時每三位港人中即有一位屬高齡人口(35%)。人口變化的衝擊不僅預示著社會福利體系的重大挑戰,更意味著銀髮經濟將躍升為驅動消費市場的新引擎,從醫療照護、智能康復輔具到樂齡科技等產業,皆蘊含逾千億港元的轉型商機,此外,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收支平衡的挑戰,特區政府正積極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銀色債券的發行是其中重要一環。

香港銀色債券自2016年推出以來,已成為長者理財的重要工具,反映政府結合金融工具與社會政策的創新思維。其合理的保證回報和低風險特性,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持續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銀色債券作為針對長者的社會金融工具,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更貼合長者需求並提升政策效益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最佳示範。首先,深化社會福利整合,讓資源引向需求,可考慮將銀債認購與「醫療券」等福利掛鈎,例如認購一定金額可獲額外醫療券,提升綜合吸引力;而利息收益可存入投資者的專屬賬戶,用於支付其指定安老服務,如居家照護、院舍費用等,引導資金流向養老需求。

此外,為鼓勵長者儲蓄及長遠的穩定投資,並且積極應對長者在未來廿年暴風式增長的深層社會挑戰,建議提供發行多於3年的債券,例如5年或10年期銀債,集中資源提升銀髮產業發展,例如制訂「適老化」標準後,「適老化」產品和服務存在大量極待填補的市場空白,而且銀髮產業本質上亦是屬於較高專業性的領域,不論是科技研發、產品設計還是生產製造、經營管理,例如醫護器材、康復保健品、「軟餐」供應和安老機構的運作等,均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作為支撐,政府的資源投入是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讓中長期債券作為「中短期保本工具」升級為「中長期收入解決方案」。
另外,建議未來發行的銀色債券設立專款專用機制,重點投向銀髮產業發展領域,此舉既能夠為市場資本參與銀髮經濟建設提供清晰政策指引,又可通過創新融資機制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流向養老服務、醫療康復等重點民生項目。筆者建議應建立政府與企業協同的資金引導模式,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構建公共財政與市場資源良性互動格局,共同推動香港銀髮產業的穩健發展與可持續增長。
香港發展銀髮經濟對緩解公共財政壓力具有重要實質意義,當前財政儲備已降至近年低位,而持續攀升的長者福利支出更使政府財政雪上加霜。面對人口高齡化趨勢,將社會挑戰轉化為產業機遇,正是推動本地銀髮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相較其他地區,香港在拓展銀齡產業方面更具時效性與必要性,這不僅關乎財政可持續發展,更是把握未來經濟新增長點的戰略選擇。
文:賴家智
經民聯港島南支部主席、南區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