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3條取代國安法的底層思維是什麼? 文:寒 柏

有立法會議員提出由23條取代《港區國安法》,認為過去香港偏重「國安」範疇,令香港在從商及國際交易有壓力,惹來很多不必要的制裁及非議,並期望可以在政治上「減辣」,減少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反感、疑慮及抹黑。

他的提議雖然有點異想天開,不大符合正常的政治操作,亦似乎在法律基礎上也說不通。但無論如何,他作為立法會議員,經常可以接觸香港社會各界人士,並相對瞭解香港商界的想法。既然有立法會議員在公開場合提出這構想,或許多少都反映出香港政經界圈子裡的某些「民意」。

這幾年以來,香港經濟情況並不理想。我們捱過了「黑暴」及「疫情」,好容易等到「通關」,但香港經濟復甦的情況卻不似預期。「復常」後,「自由行」不再來港「爆買」,反而因港人紛紛外遊而對香港零售業構成打擊。在高息環境下,投資氣氛淡靜,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即連住宅市場亦開始下跌。香港銀行結餘不斷減少,外資撤出香港的輿論不絕於耳。港府賣地不只一次的出現「流標」,再加上赤字預算超過1000億港元。似乎經濟寒冬將至,現正有山雨欲來之兆。

為何香港要面對今時今日之局面?除了環球經濟較動蘯之外,很多朋友都認為是香港政治情況不穩所致。

具體來說,不少港人相信由於外資認為成立《港區國安法》後,香港的特色不再,亦只不過是內地延伸的一個城市。這一種觀點,亦多次出現於外媒報章上。在中美角力下,政局形勢不穩定,亦增加了外資在港經營的風險。

如何減少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反感、疑慮及抹黑呢?就是希望可以在政治上「減辣」。怎樣「減辣」?或許可以透過立23條的機會,取代讓外資感到擔憂的《港區國安法》。這大概是一些港人的構想。

《港區國安法》只涉及國家安全的範疇,為何來港做生意的外資會感到擔憂呢?除了某些個別機構之外,相信絕大部份外資的去留,皆應該以經濟利益為先。能賺錢的便會再來,虧本的當然要鎩羽而歸。當然,中美紛爭下亦增加了外資來港的營商風險。若利益不夠大,未能抵消這政治風險,外資當然會撤出。

如此一來,外資去留的真正決定性因素,仍是以利益為依歸。中美角力等政治因素增加了營商風險,亦會左右了它們的投資決定。

即使只針對政治局勢不穩而促使外資撤出這一點來說,真正問題的源頭仍不是《港區國安法》,而是中美角力。中美角力的起源,則是美國單方面向世界各國宣布貿易戰,中國只是「被動還擊」而已。

針對香港的情況來說,為何會有《港區國安法》?就是因為19年爆發了「黑暴」,並以香港當時既有的體制來說,根本無法真正的「止暴制亂」,甚至乎連把「搞手」繩之於法的能力也沒有,所以中央才不得不出手。

簡單來說,導至營商風險大增的「始作俑者」是美國,迫使中央出手是由於港府無力應對。我們又豈能反過來怪責《港區國安法》的條文「太辣」?

至於香港在政治上「減辣」,又會否管用呢?政治不穩的根源,是中美紛爭。對美國來說,《港區國安法》成立與否,根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中美矛盾持續下去,美國仍會找到其他藉口,繼續勸喻及迫使外資撤出香港。

筆者曾聽到不少朋友曾對國家的政策有微言,認為中央近年的作風太進取而激怒美國。但想深一層,製造問題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為何大家不到美國領事館抗議?還反過來怪責中國?說穿了,這當然是一種「欺善怕惡」的表現。

當中國的GDP增長至美國的60%左右,中美紛爭便越見加劇。據歷史數據可見,但凡有國家的GDP超過了美國的50%,便已響起美國的警界線,當到達60%左右,美國必然對其全方位制裁。美國經濟學界還有一個「70%魔咒」,就是深信任何一個國家的GDP都不可能超過美國的70%。

於2022年,中國GDP卻已達至美國71.1%的水平,打破了「魔咒」。及後,美元連翻升值,於2023年第1季,中國GDP才回落至美國的64%左右。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已觸動到美國的神經,就算中國想繼續「韜光養晦」也很難。在中美角力下,香港政治上是否「減辣」,根本無關宏旨。

最後,香港商界除了把問題歸咎於中央的某些政策之外,不妨大家先檢討及反省自身的問題。為何香港的經濟產業如此單一?如此缺乏動力?無論如何,我們無法控制外部因素,只能不斷檢討自身及自我完善;凡事諉過於人,根本無濟於事。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