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面臨著嚴峻的財政赤字問題,千億財赤如懸頂之劍。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應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來減少財政赤字,這一建議乍聽之下頗具新意,似乎為解決財赤問題提供了一條新途徑。然而,細加思索,便會發現這一建議實際上絕不可行,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首先,應用AI和機器人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無論是購買先進的AI系統,還是引進或研發機器人,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在財政赤字嚴峻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本已捉襟見肘,再要撥出巨款進行此類投資,無疑是雪上加霜。更何况,這些投資並非立即就能見到回報,而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磨合,才能讓AI和機器人真正發揮作用。在這段時間裡,政府的支出只會持續增加,而財政赤字問題卻得不到任何緩解。
待到AI和機器人逐漸熟悉工作流程,能夠替代部分人力時,政府或許會考慮裁員以節省開支。然而,這一舉措卻又會引發新的問題。裁員意味著失業率的上升,對於整體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就業市場的穩定至關重要。一旦失業率攀升,不僅會影響市民的生活水平,還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加劇經濟困境。因此,裁員並非解決財赤問題的良策,反而可能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棘手。
港不具備產業鏈優勢
更何況,香港在AI方面並不具備產業鏈優勢。眾所周知,AI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芯片、機器人、軟件等核心部件的支持。然而,這些部件並非香港所生產,而是依賴於國際或內地市場的供應。這意味著,即使香港大力推廣AI和機器人的應用,所產生的經濟增量也很大程度上會流入外地供應商的手中,香港自身並無法從中獲得太多實質性的利益。換言之,應用AI和機器人對於香港經濟的拉動作用並不明顯,甚至可能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此外,還需要考慮到AI和機器人應用的局限性。並非所有工作都能被AI和機器人所替代,特別是那些需要高度人情味和創造力的職業。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其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多元化的人才和職業結構。如果盲目追求AI和機器人的應用,可能會導致某些重要職業的缺失,進而影響城市的整體魅力和競爭力。

當前,面對財政赤字問題,有些人或許會像抓住一根稻草一樣,將希望寄托在AI和機器人身上。然而,他們卻忽視了這一建議背後的諸多隱患和不可行性。解決財政赤字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稅收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等。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看待這一建議,並積極尋求更加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當前的財政赤字問題。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