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長實主席李澤鉅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點評香港經濟,直言:「不敢賭香港太差。」他還說明:「過去歷史話我哋知邊個賭香港長期差都錯。」他進一步指出:「每次最賺錢的機會,是所有人都看淡之時。過去經驗而言,當香港市場好轉都會非常急速,無太多時間反應。」
在「一兩國制」之下,本港沒有外匯管制,資金亦完全自由進出。本港及海外商人都可以按不同的看法及自身需要選擇投資或撤離香港,有人看好前景,自然會有人看淡;有人「買」,亦自然有人「賣」。「賣」的一方,亦不代表一定看淡前景。個別集團對香港經濟前景的看法,本來不算是什麼大新聞,但首富家族向來以「洞悉先機,快人一步」見稱,其動向自然受市場所關注。多年以來,長實集團的業績發布會上,記者都會要求主席點評本港經濟前景。
值得關注的是,整個香港商界的理念及做法其實都大同小異。大家最嚮往的是能夠做到「低買」及「高賣」。無論是炒賣股票或購買長線資產,只要在「見底」時「撈貨」,在「高位」時「沽貨」,便可以賺個「盤滿缽滿」。
為何會有人破產呢?就是因為「高追」。或至少在「高位」時沒有及時「沽貨」。等到那時候「一手蟹貨」,又是「債台高築」,便立刻陷入經濟危機了。
為何某些較保守的家族明明沒有「高追」,但仍會出現「家道中落」的情況?就是因為他們太悲觀,沒有在「低位」時「撈貨」,當香港經濟開始急速好轉之際卻「不及反應」,錯失了入市良機,輾轉一、二十年,便被其他家族拋離了。
自從港英年代推行的「高地價政策」以來,便把香港被打造成「金融中心」。當年港英政府及本港商界面對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都沒有打算把原有的產業升級,亦沒有任何進軍「高增值產業」之計劃,最終只集中所有資源在「房地產」及「金融」兩大板塊之上。
這完全放棄發展實體產業的做法有如「殺雞取卵」,只簡單的把生產線搬入內地而完全沒有考慮把產業升級及整合。香港商界的做法,本來在97年遇上了金融風暴後便要立刻吃大虧。
幸而,03年起,內地政府推出「自遊行」,再加上有越來越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集資及融資,香港才可以只集靠「房地產」及「金融」這兩大板塊發展起來。由於香港靠內地經濟起飛而「起死回生」,只發展兩大板塊便成為了整個香港商界的共識。近年,甚至乎有人倡議把僅有的大型碼頭廢棄並改建為住宅項目,從來沒有人打算把香港實體航運業務重新做好。
香港商界的最大特色,就是太喜歡「賭博」。所謂「洞悉先機」或「低買高賣」的背後邏輯,其實就是「賭博」。這20多年以來,本港商人只講「買賣」,越來越不重視「經營」,更遑論在「經營」過程中尋求突破及創新。
比較讓人擔心的是,普遍香港商界於過去幾年以來還要不斷「賭輸」。當初,港人以為貿易戰只是虛張聲勢,根本不可能「真打」。接着本港爆發黑暴後,港商便誤以為港府會「跪低」,還以為中央會「讓步」及「派糖」。疫情時,不少港人吸收了03年「沙士」的經驗,以為這只是短暫的事件,每一波疫情爆發後,都相信「通關」在即。等到3年後兩地落實「通關」,又幻想內地資金會蜂湧來港,深信內地自由行經濟會重臨,卻換來港人大規模的北上消費的結果。期間,美聯儲加息,大家又預計加息期很快會完結。這些年來,香港商界不斷錯估形勢,一次又一次的「賭輸」了。
最大問題是,為何我們要「賭」呢?就算我們「不善經營」,各行各業競爭力不足,只好專注「房地產」及「金融」兩大板塊,但凡事亦應該有「兩手準備」。
為何要「賭」貿易戰不會持久、港府必然「跪低」、中央必然「派糖」、疫情會很快結束,加息期將盡?萬一錯估形勢,怎辦?早在中美爆發貿易戰時,很多香港貿易商便應該要縮減規模了,為何還要死撐下去?又至今仍不肯另覓新買家?地產商人面對「黑暴」時不肯沽貨也罷了,受疫情打擊仍不作好準備?美聯儲連番加息仍不肯盡快「劈價賣樓」及「減債」?
香港商人只「沉迷賭博」,不斷妄想可以「低買高賣」,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仍沒有做好「兩手準備」,才招致今天的大禍。
如今,特朗普再度上場,並揚言將要對中國徵收60%的關稅。本港商界有什麼對策?據筆者走訪好幾個地產財團,大家的策略居然是「抱觀望態度」。特朗普早已言明要針對中國了,所謂「來日大難」,還有什麼好「觀望」?為何不盡快「劈價賣樓」及「減債」?原來港商都希望特朗普可以迫令美聯儲大幅減息。
如果特朗普最終沒有打算一開始便大幅減息呢?若美聯儲在減息周期啟動後 (本年9月),只3個月至半年便反手加息呢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情況)?為何大家至今還不肯面對現實?仍不肯做好「兩手準備」?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