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空城記:從深圳春節的空城到香港的假日空城 文:吳建東

「水盡鵝飛」,這是形容今年香港復活節廣東道名店沒有以往的人龍的場景。面對人流稀疏,有工廠區飯堂無奈宣布在復活節期間連續休四日。的士站等客的的士司機哀嘆幾個小時等不到一個上車客,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香港餐飲復活節假期的生意較預期差,較平時周末跌最少三成。據入境處統計,港人外遊四日總共有186萬人次,入境旅客人次就少得多,四日總共約50萬人次入境。

復活節假期期間各個關口人頭湧湧的場景,讓我想起了深圳春節的人口大遷徙。每逢春節,深圳便上演一場奇特的「空城計」:街道冷清,商舖緊閉,地鐵不再擁擠,連平日喧鬧的城中村也寂靜無聲。這座移民城市的打工者們如候鳥般返鄉,留下一座空殼般的都市。這種景象曾被視為中國經濟活力的特殊注腳:人們短暫離開,但終將歸來。

然而,今天的香港,一種新的「空城化」正在發生。不同的是,深圳的空城是季節性的,而香港的空城卻是結構性的。深圳的「空」源於團聚的渴望,而香港的「空」則更像是疏離的開始。兩座城市的「空」形成奇妙的對話:深圳的空是周期性的呼吸,香港的空卻像是逐漸失血的傷口。

深圳的春節空城,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現象。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吸納了全國各地的勞動力,但戶籍制度與高昂的生活成本讓許多人無法真正扎根。於是,每逢春節,這座年輕的城市便短暫停擺,等待打工者年後回歸。這種「空城」的背後,是人口流動與經濟活力的辯證關係—-人們離開,但城市的基本盤仍在。

香港的「空城化」則呈現出另一種面貌。每逢周末或長假,港人蜂擁北上消費。西九龍高鐵站人潮湧動,深圳灣口岸大排長龍,港珠澳大橋的車輛成了龜速,甚至連香港的茶餐廳、商場都顯得冷清。這種「假日空城」並非短暫現象,而是消費習慣、生活成本、城市吸引力變化的綜合結果。香港的高物價、高租金、相對單調的消費體驗,讓越來越多市民選擇用腳投票,到內地尋找更實惠、更多元的休閑方式。

深圳的春節空城,某種程度上仍是經濟活力的體現—-人們離開,是因為他們仍有故鄉可回;年後返深,是這里仍有發展機會,以前經常喊逃離北上廣,但深圳的人口卻越來越多,這就證明了深圳的發展機會仍存。但香港的「假日空城」卻折射出更深層的問題:當市民寧願頻繁北上,而非留在本地消費時,是否意味著這座城市的生活質量、消費吸引力正在下降?

數據佐證了這一趨勢。2023年,香港居民北上消費人次突破5000萬,深圳各大商圈隨處可見港人身影。反觀香港本地零售業,盡管疫情後有所復蘇,但仍未回到2018年水平。這種消費外流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城市競爭力的警訊—–如果連本地居民都更願意在外消費,香港的旅遊業、零售業該如何吸引外來游客?

深圳的空城是周期性的,而香港的「空城化」若持續加深,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的結構性問題。要扭轉這一趨勢,香港不能僅靠「愛國者治港」或大型基建項目,而需真正思考如何提升市民的歸屬感與城市的生活魅力。

首先,香港需要降低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與日常消費。深圳的「空城」是打工者回家過年,但香港的「空城」卻是市民因本地物價過高而外流。其次,香港的消費體驗需要多元化,不能僅依賴奢侈品或傳統旅遊模式,而應發展更具特色的本地文化消費場景。最後,香港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大灣區中的角色—-不再是單向的「國際金融中心」,而是能與深圳、廣州協同發展的活力城市。

深圳的春節空城,終會隨著返工潮而恢復喧囂;但香港的「假日空城」,若演變成人才、資本、消費力的長期外流,則可能動搖城市根基。空城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城市失去吸引力,人們不再願意回來。香港需要找回那種讓人留下的理由—-不僅是經濟機遇,更是生活品質、文化認同與城市溫度。否則,未來的香港,或許不會只在假日空城,而是漸漸變成一座「常年的空城」。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