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IP助力拓海外旅客和本地消費 文:朱家健

日前,某西式快餐店推出懷舊系列,並在全港各區的餐廳和商場內,擺放該店靈魂人物「紅髮先生」,讓顧客拍照、數碼集郵並玩遊戲,順道緬懷童年回憶;香港海洋公園也響應「熊貓經濟」,在全港各區的郵筒增設熊貓主題的立體塑像,供熊貓粉絲和郵品「發燒友」去全城尋寶;此前,全港多處遊客區和民用設施多處也另有擺放迪士尼卡通人物造型、多啦A夢塑像、熊貓雕塑、金庸小說角色塑像等作巡迴展出,讓市民遊客在假日有好去處,收獲良好口碑,同時,也帶動附近的商場和食肆的人流及消費,並持續塑造香港作為旅遊天堂形象和美譽。

這些系列肖像,簡稱IP,即知識產權的意思,除了實體塑像,此前更有網上虛擬「捕捉希罕小精靈」,把IP概念進一步昇華。此外,不同地產商旗下的商場更會引入不同品牌的肖像,供顧客「打卡」,提升商場的人氣和生意額。

這種IP概念,把整個香港轉化為一個大型主題公園,可以配合實體裝飾或網上科技等,把具知識產權的肖像散佈在全港不同角落,市民和旅客化身為尋寶玩家,在網上分享相片,同時也可以從謎底提示自行猜測其他「藏寶」位置,增加投入度和刺激感,完成「任務」更收獲難以形容的成就感。

IP肖像的另一個建設,就是美化城市形象,加速城市化,同時宣傳城市和品牌,帶來協同效應,吸引旅遊;若果把少部分IP肖像置在離島、邊陲等偏遠地區,也可以帶旺該等地區,讓本地市民也增加對該等地區的認識和興趣。此外,IP肖像也強化城市知識產權的運用,利於版權和商標設計應用文化,是文明城市的象徵。

這些IP肖像本身也是一種另類廣告,除了依附在郵筒上,日後更可以與港鐵、電車等交通工具合作,在車廂內外或車站擺設立體肖像或平面圖像,另外,已「荒廢」的電話亭、公園、博物館等也可以考慮與IP肖像持有人合作,達致多贏。現時,個別區議會也設有吉祥物,加上十五運會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已在灣仔入境事務大樓和金鐘添馬公園近政府總部助陣,令香港全城放置值得「打卡」的不同肖像,也讓本地家庭和情侶樂於跨區遊覽,促進本地消遣消費。

無論是包括本地漫畫角色的本地設計IP肖像,還是境外較受熱捧的IP肖像,香港商界或民間基金可以引進較受歡迎和意識健康的IP肖像,設立數個擺放點輪流巡迴展示,成為「網紅」景點,透過多媒體在境內外宣傳,既可作品牌推廣,也為香港增加顧客流量和消費,讓旅遊城市升級,開拓新客源,成為本港旅遊景點新力軍。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