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改革新紀元:嚴懲濫用釋放資源 文:劉建誠

在香港這個高樓林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往往在漫長的公屋輪候名單中掙扎求存。試想像,一個四口之家,擠在狹小的劏房內,卻因公屋資源被濫用而遙遙無期地等待。這種情景並非個案,而是香港房屋危機的縮影。為此,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於2025年3月28日刊憲《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草案」),旨在打擊公屋濫用,確保資源公平分配。自2022年7月至2025年3月,房委會已追回約7000個濫用公屋單位,相當於10個公屋屋苑的規模,顯示問題的嚴重性。

香港的房屋危機根深蒂固。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24年),未來10年全港房屋需求高達43.8萬個單位,而公屋輪候時間長期維持在5.5至6年之間,反映供不應求的嚴峻現況。政府已承諾在2025至2035年間提供30.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其中未來五年將建成19萬個單位(包括輕公屋),較上屆政府五年計劃增加80%。然而,單靠增加供應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公屋資源的公平分配同樣關鍵。

公屋是香港低收入家庭的生命線。2025至2026年度,約2.1萬戶公屋居民需按「富戶政策」及居住情況申報計劃,提交收入、資產及居住資料。房委會於2025年3月收緊「富戶政策」,將收入及資產限額上調1.7%,要求超出收入限額5倍或資產限額100倍的住戶遷出公屋,以騰出單位予有需要人士。然而,公屋濫用問題——如將單位出租牟利、用作商業用途或長期空置——嚴重削弱了政策的成效。過去兩年多,房委會追回的7000個單位,顯示濫用現象的普遍性。

《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草案提出三大措施:一是將嚴重濫用行為(如出租公屋牟利)列為刑事罪行,最高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一年;二是授權房委會人員向懷疑人士索取個人資料,加強調查效率;三是延長虛報資料、拒絕提供資料或非法轉讓等罪行的檢控時限。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2025年4月2日的立法會發言中強調,草案旨在透過更強的阻嚇力,確保公屋資源用得其所。

《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是香港公屋制度改革的關鍵一步,值得全力支持。草案通過將嚴重濫用行為刑事化,大幅提升阻嚇力。出租公屋牟利或將單位用作商業用途,不僅剝奪有需要家庭的機會,更違背公屋作為社會安全網的初衷。最高50萬港元的罰款及一年監禁,與非法轉讓資助房屋的罰則相當,顯示政府對濫用行為的零容忍態度。延長檢控時限亦有助克服過去調查時間不足的瓶頸,確保違規者無法逃避責任。

草案賦予房委會人員索取個人資料的權力,將顯著提升執法效率。現行制度下,調查濫用案件時,身份核實往往耗時且困難。新措施允許授權人員直接要求相關資料,類似其他監管領域(如入境處檢查)的做法,既合理又必要。有人或擔心此舉侵犯私隱,但《房屋條例》已設有嚴格規範,確保權力不被濫用。與其放大私隱疑慮,不如正視濫用行為對輪候家庭的更大傷害。

最重要的是,草案將保護最脆弱的群體。過去兩年多追回的7000個單位,證明打擊濫用能快速釋放資源。若草案於2025年3月通過,預計未來數年可追回更多單位,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讓低收入家庭早日安居。例如,一個四口之家若能提前一年入住公屋,其生活質量和經濟壓力將顯著改善。

此外,草案順應社會對公平的呼聲。房委會表示,公眾普遍認同打擊濫用的必要性。公屋是納稅人資助的公共資源,理應優先服務有需要人士,而非被少數人用作牟利工具。草案強化了這一社會契約,彰顯公平原則。

當然,草案並非無可挑剔。部分人士可能認為罰則過嚴,或擔心調查權力影響合法租戶。對此,應強調房委會的調查程序受嚴格監管,且罰則主要針對惡意濫用,而非無心之失。相較之下,容忍濫用對社會的傷害遠大於短期的爭議。草案不僅是執法的升級,更是對公屋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承諾。

《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若能於2025年3月順利通過,將為香港公屋制度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草案將加速單位追回進度,預計未來數年追回的單位數量有望超越過去的7000個。這將直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讓更多家庭受惠。結合政府未來五年提供16.04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計劃,供需差距將進一步收窄,為低收入群體帶來實質希望。

草案亦與《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高度契合。該策略強調優化公屋資源分配,促進社會流動性。通過打擊濫用和執行「富戶政策」,草案確保公屋資源集中於真正有需要的人士,同時鼓勵經濟狀況改善的家庭轉向私營市場或資助置業計劃(如綠表置業計劃)。這不僅提升公屋的流轉效率,還為年輕家庭和單身人士創造更多上車機會。

從社會層面看,草案將增強公眾對房委會的信任。當濫用行為減少、分配更透明,市民對公屋制度的信心將隨之提升。更重要的是,穩定的居所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減少經濟壓力,從而提升勞動參與率和社會凝聚力。

草案的成功實施仍需克服挑戰。部分租戶可能因對調查權力的擴大感到不安,政府需在草案通過前加強宣傳,確保租戶理解新措施的必要性和保障機制。此外,應避免執法過度影響守法租戶,保持執法的針對性和人性化。通過清晰的溝通和教育,草案有望成為公屋改革的里程碑,為香港邁向更公平的房屋未來奠定基礎。

為確保《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的成功實施,筆者建議加大公眾教育力度。房委會計劃在2025年3月前開展宣傳,應進一步利用社交媒體、社區工作坊及多語言材料,清晰解釋草案的目標和申報要求,特別針對非華語居民,確保資訊觸及每戶。

其次,為受「富戶政策」影響的租戶提供過渡支援。對需遷出的高收入或高資產住戶,政府可提供短期私人租賃補貼或優先申請資助出售單位,減輕其搬遷壓力,同時加快公屋單位騰空。此外,可設立輔導熱線,協助租戶完成申報,減少誤報或爭議。

建議利用科技提升執法效率。房委會可引入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分析單位用電或用水模式,識別空置或濫用單位,作為調查的輔助工具。同時,開發數碼申報平台,讓租戶線上提交收入及資產資料,提高效率並降低錯誤率。

並將違規罰款重新投入公屋系統。建議將罰款收益用於公屋維修或新單位建設,進一步擴大供應。此外,可為自願遷出的合規租戶提供激勵,如優先申請資助置業計劃,鼓勵資源流轉。

《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是香港公屋制度邁向公平與效率的關鍵一步。筆者展望一個公屋輪候時間縮短、資源公平分配的香港,讓每一個有需要的家庭都能安居樂業。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