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為東江水供港60周年,這不僅是一場隆重的紀念,更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與對未來的堅定期許。回望歷史長河,這條「生命之水」的背後,既承載着香港城市發展的艱辛,亦銘刻著國家對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誼。

上世紀初,香港人口劇增,水資源短缺逐漸演變為生死存亡的挑戰。為擴充水資源,當時港英政府將目光投向新界,啟動大規模水務工程,城門水塘、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等工程相繼興建,這些工程背後,是至少十幾條鄉村的消逝。
首階段在1925年擴建城門水塘,淹沒區內8條客家村落,村民帶着祖先牌位,另覓地方重建家園。據《城門志》記載,原以種植香稻聞名的白石角村,遷村後只能靠採石為生;1960年船灣淡水湖工程啟動時,烏蛟騰、荔枝窩等六村也面臨遷移,當時的《華僑日報》報道,有長者堅持留守祖屋,直到水位浸過門檻才被帶離;再到西貢萬宜水庫的建設,大浪村、鹹田村的居民被迫離開世代生活的海灣,村校、教堂從此隱沒水下。這些遷徙對村民而言,是割裂的傷痛。
若非東江水跨越山川而至,香港的水務發展軌跡恐將深陷無止境的工程循環。根據1962年的《後海灣水庫可行性研究》顯示,計劃中的淹沒區覆蓋現今天水圍、元朗所在地。港英政府原計劃在後海灣、稔灣及粉嶺再建三座大型水庫,當時的測量報告顯示,這些沿海村落不僅有百年歷史的漁港,更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這段歷史,見證了一座城市為了生存與繁榮的抉擇,也承載着許多村民離別家園的無奈。值得慶幸的是,香港的水資源困境迎來轉機——1965年東江水供港,為香港帶來了穩定的水源。這項跨越地域的合作,減輕了香港水庫的壓力,終結了「以遷村換水源」的困局,讓香港在乾旱中重獲生機,也讓無數家庭免於流離失所。如今,我們飲用的每一滴水中,既有東江的支援,也包含前人為水庫付出的代價。
東江水宛如一條「藍色動脈」,從內地奔騰而至香港,60載風雨兼程始終奔流不息,見證了一座城市的崛起,為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這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已然成為兩地人民共同的精神紐帶。傳承這份家國大愛,不忘一江深情,同心共建國家未來,就是對這段歷史最好的致敬。
文:沈豪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元朗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