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3月起,美聯儲連番加息,在短短幾個月之內,由0.25厘大升至近日的3.75至4厘。年底還會再加息至少0.5厘。
本港的1個月HIBOR亦已升穿3厘。根據利率掉期合約推算,明年1個月HIBOR將會升至至少接近5厘之水平。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美聯儲明年亦至少會加息至5厘;當香港的外匯儲備跌至800億左右的水平,港元利率便會大幅抽升,其增長速度甚至乎比美元更急。
儘管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但香港絕大部分人起初都輕視相關風險。由於對上一次的美國加息周期只由0.25厘加至2.5厘左右,當時港元亦沒有完全跟從美國加息之步伐,美國加息對香港經濟及樓價的影響不大。很多人參考過去經驗,只以直覺投射判斷,便認為這次加息的影響不大了。
過去幾個月以來,港府相關決策官員一直強調港人的供樓借貸水平不高,利息負擔相對較少,就算再加息2至3厘,也不會對供樓人士構成太大的影響。
這講法有什麼問題呢?其一、這次加息的幅度不只2至3厘,早已超過傳統「壓力測試」的範圍。其二、只聚焦討論加息所帶來的「供樓壓力」是以偏概全。
就算普遍市民的「供樓壓力」不高,又是否可以斷定樓價不會下跌呢?只談「供樓壓力」,即只涉及「用家市場」,等同只看住宅單位本身的「使用價值」。可是,物業除了「使用價值」之外,尚有「投資價值」,絕對受利息走勢所左右。
現時,把錢放在銀行裡作「定期存款」也有4厘左右 (1年期),年底的利息可能還會更高。反之,投資物業收租呢?一般只有2厘的收益,還未計算物業相關的雜費。如此一來,投資者何必購買物業收租?此外,假設投資者以借貸購置物業,就算只借50%,其利息成本在4厘以上,一般物業的租值只有不足2厘,即以槓桿投資物業成為了一門「入不敷支」的生意,試問有什麼投資者會有興趣在這價格及租金水平購置物業?
因此,港府相關官員談及「利率風險」時,只談住宅樓宇按揭水平及壓力測試,把重點放在「供樓壓力」的分析上,是完全忽略了全局。除住宅物業之外,工商物業的價格早已下跌,港府官員為何沒有作出評論?我們知道「個人按揭」的情況尚可,但其他商業貸款呢?有抵揭的商業貸款之分析及壓力測試,與個人層面的來說不同,港府相關部門有沒有相關數據?為何沒有公布任何分析?此外,加息除了影響物業投資者外,借貸成本高昂亦影響商界,並會打擊整體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住宅樓價於本年度已下跌了10%,但人民幣及美元以外的貨幣亦下調了15%或以上。如此一來,港樓對內地及海外 (非美元區) 投資者而言,仍屬偏貴,尚未反映環球經濟不景的因素。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面倒只看到負面因素。港樓尚有一些正面因素。其一、近40年來,美國利率很少會長時間處於高位,加息周期通常只有1至2年。其二、本港住宅樓宇之供應依然緊拙。
那麼,如美國不再加息,這是否代表港樓可以轉勢?這則要看香港的經濟定位將會有什麼變化。
在中央「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內地投資者對物業投資的價值觀將有什麼變化及調整?在中美角力之情況下,內地資金又是否有會繼續蜂湧至香港或海外?美國在亞洲的金融布局上,明顯有扶持新加坡之勢,香港還可以左右逢源嗎?另一方面,內地金融體系亦越來越開放及成熟,香港並非唯一的選項。
無論如何,「環球一體化」正在瓦解,各國之關係正在重新拼奏,將來香港將扮演什麼角色?
文:寒柏
學研社成員,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