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流動會客室落區聆聽民意,履職監察提升透明度 文:劉建誠

近年來,香港社會對地區治理的期望日益提升,市民渴望政府能更貼近民情、積極回應訴求。為配合社會發展,特區政府於2023年全面完善地區治理體系,重塑區議會角色,並於2024年展開第七屆區議會新一輪工作。新一屆區議會不僅引入履職監察制度,規定出席率和工作報告,更於2025年推出「會見市民計劃加強版」,設立流動會客室,進一步拉近與市民距離。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地區治理一直是社會和諧與發展的基石。2023年5月,特區政府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明確提出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經立法會於同年7月全票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新法例於7月10日正式生效,標誌著地區治理進入新時代。

新制度下,區議會被重新定位為非政權性區域諮詢及服務組織,協助政府提升地區治理效能。政府明確目標:以市民為本,促進和諧社區,提升市民幸福感與獲得感,確保民意暢達、施政貼地。

第七屆區議會於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區議員履職監察制度指引》,以制度化手段提升區議員的問責和服務水平。

區議員須保持會議出席率不低於80%,確保參與決策及諮詢。每年須向區議會主席提交詳細工作報告,涵蓋服務內容、成效及未來計劃。上任三個月內必須設立辦事處,並於辦公及非辦公時間為市民服務。每人最少參與三個委員會或工作小組,積極參與地區事務。必須參與會見市民活動,收集市民意見,協助政府施政,並嚴格遵守利益申報及行為守則,保障公正廉潔。

根據2025年最新統計,470名區議員的會議出席率均達標,無違規個案,出席率創歷屆新高。超過98%區議員全勤或僅在會議同意下缺席,90%以上積極參與各類會議。所有區議員已按時提交年度工作報告,報告可於民政事務處查閱,進一步提升透明度。

履職監察制度的推行,有效杜絕「掛名」議員,確保每位區議員都能積極履行職責,回應市民期望。市民可透過公開渠道了解議員工作,增強對地區治理的信心。

為進一步拉近與市民的距離,2025年政府推出「會見市民計劃加強版」,重點在於在社區設立「流動會客室」。區議員將輪流於社區街站當值,方便市民即場反映意見、查詢或投訴。市民無需預約,直接前往流動會客室與區議員面談,極大提升了溝通的便利性與即時性。

目前,流動會客室已於深水埗、灣仔、黃大仙等區試行,並計劃於年內覆蓋全港18區。傳統辦事處繼續提供服務,兼顧辦公及非辦公時段,確保不同時段、不同需要的市民都能獲得支援。

「流動會客室」的設立,旨在進一步拉近區議員與市民距離,提升互動頻率;令區議員更直接掌握民情,及時反映民意;增加地區服務的透明度與公信力及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促進公民社會發展

根據民政事務總署調查,試行區域市民對計劃滿意度高達92%,反映該措施有效促進地區溝通,提升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新一屆區議會多項舉措獲社會各界肯定。市民普遍認為,會議出席率、工作報告公開、流動會客室等措施,有助提升透明度及問責,令民意更易上達。多個地區團體及專業機構亦指出,履職監察制度有助杜絕「懶政」現象,提升議員整體服務水平。

有市民表示:「以前找議員反映意見很困難,現在流動會客室經常在社區出現,方便得多,感覺議員真係落區聽市民心聲。」

以深水埗區為例,區議員每月定期設立流動會客室,協助居民解決日常生活難題,如交通安排、環境衛生、長者服務等。區議員更與社區義工合作,聯同「關愛隊」,主動探訪基層家庭,收集意見,並向政府部門反映,爭取資源。

民政事務總署亦設立專責小組,定期檢視區議員服務質素,歡迎市民反饋,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為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效,筆者建議政府及區議會繼續加強宣傳流動會客室在各區設點,並結合網上預約及即時諮詢,提升服務彈性。

定期檢討監察指引,完善利益申報及問責機制,確保制度與時俱進。鼓勵基層市民參與地區諮詢,促進多元聲音反映。並建立更緊密的溝通機制,推動跨部門協作,提升地區治理整體效能。

第七屆區議會的多項改革措施,體現了香港政府積極回應市民訴求的決心。履職監察制度、會見市民計劃加強版等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地區治理效能,亦增強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與認同。

筆者相信特區政府將繼續以民為本,完善地區治理架構,推動資訊公開、溝通創新及多元參與,攜手市民共建美好家園。香港地區治理的現代化之路,正穩步向前,為市民帶來更實在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