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訴專員公布主動調查報告,揭發屋宇署嚴重行政失當,對紀律處分涉及建造業致命意外承建商形同不作為,過去十年竟然只處理了一宗勞工處轉介個案,前後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調查,懲處涉案𠄘建商。

套用城中金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問問屋宇署,按照KPI十年可以完成多少工作?或許古詩那一句「十年磨一劍」很合用,形容古人為了求好求功,不惜花十年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情,務必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毫無疑問,屋宇署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一宗追究責任個案,大概也是求好求功,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才交差,是嗎?
推源禍始,其實這是一項政府部門主動做事的「德政」,屋宇署與勞工處針對建築安全表現欠佳的註冊承建商,訂立了紀律處分轉介機制,冀望透過懲罰加強阻嚇力,提升𠄘建商注重工地安全減少致命意外。
可是再完備的機制也要有人執行才能發揮作用,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發現,在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內,平均每年發生20宗建造業致命工業意外,雖然勞工處按機制持續向屋宇署提交每宗個案資料,供該署分析相關資料,以判斷是否考慮進行紀律處分,差不多所有個案均石沉大海,期內屋宇署僅處理了一宗懲處個案,耗時六年之久。
申訴專員公署發現,屋宇署未有跟進個案的原因,是「誤以為」勞工處會再提交每宗個案的詳細資料,職員又沒主動向勞工處跟進,導致已收到的個案形同放進雪櫃冷藏,根據申訴專員公署形容,在該署揭發事件之後,屋宇署從善如流,已主動與勞工處釐清轉介機制的程序,並跟進過往遺漏的個案。
主動調查、揭發弊端、糾正錯失、迅即補救,申訴專員公署當然應記一功。然而,審視個案,可以說,申訴署以「極不理想」形容屋宇署行政疏失,實在太客氣,難免令人質疑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必須要問一句,屋宇署官員疏忽職守長達十年,一句「誤以為」就開脫責任,也就是無人犯錯,錯在制度,毋須究責,申訴專員咁都可以收貨,難怪屋宇署至今就事件半句向市民道歉也欠奉。看來特區政府以後不必再引用公務員條例追究敷𧗠塞責,消極任事的公務員了,因為「誤以為」就是最強免責金牌。

事實上,申訴專員公署調查這宗嚴重行政疏失個案,忽略了一個疑點,如果屋宇署官員「誤以為」要等待勞工處補充資料才開檔調查分析,應該過去十年所有收到的個案均束諸高閣,原封不動,為什麼又會挑了一宗個案向勞工處索取資料展開行動,而且用了6年時間完成紀律處分涉案𠄘建商,間接證明等待補充資料的理由並不成立,根本不存在「誤以為」這回事,足以證明屋宇署官員曾經遵照機制辦事,可惜僅此一宗而已,機制沒問題,是官員懈怠不依程序行政,還藉口「誤以為」誤導申訴專員公署,這是人為疏忽職守,並非制度的錯,特區政府必須追究責任。
個案反映屋宇署內部管理混亂,缺乏監管,官員處事放任自流,層級負責形同虛設,對引入新舉措執行情況無人跟進,督導進展,必須嚴正指出,這是繼當年南丫海難揭出海事處官員失職、行為不當及塞責之後,特區政府近年最離譜的部門官員疏忽職守大案。

顯然屋宇署官員並沒有對這些致命意外個案給予足夠重視,與勞工處訂立機制,一紙公文,之後收到的每宗個案,全部變成一紙虛文,十年來只有一宗例外,原因很簡單,個案摘要經勞工處轉到屋宇署,已經變成摘要表上寥寥數行冰冷的文字描述及統計數字,套用前蘇共黨政領導人斯大林的名句:「一個人的死是個悲劇,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字。」所以屋宇署十年內只跟進了一宗個案?
所謂人命關天,當年勞工處與屋宇署設立機制追究致命意外承建商責任,政策目標希望藉此減少建造業意外,不是無事搵事做,去年底建造業連爆奪命意外,勞工及福利局緊急召開業內動員大會,提醒𠄘建商及工人注意安全,可是僅得個別部門單打獨鬥,難免事倍功半,如果過去十年屋宇署積極作為,追究每宗建造業致命意外𠄘建商責任,作出紀律處分,說不定「治亂世用重典」加強阻嚇之下,令業內重視工地安全,從而減少致命意外發生機率,起碼每年少了幾個家庭遭逢喪親之痛,畢竟,每宗個案都是血淋淋的寶貴生命。

本屆特區政府管治班子高度重視公務員工作效益,特別引入KPI作為部門推動施政考核準則,可是申訴專員公署公布屋宇署這宗性質等同「凟職」的個案,介入糾正之後,限於權限,基本上已到此為止,可以結案,至今不見特區政府有任何評論,公務員事務局也未有回應會否就個案採取紀律行動,展開調查,追究責任,相信該局已經認定又是「制度的錯」,無人需要負責,屋宇署現正積極補鑊的涉事官員,飲得杯落,還獲得申訴專員公署讚揚「從善如流」,壞孩子有糖吃。
就在申訴專員公署公布屋宇署這宗「無人負責」行政不作為個案的同一天,公務員事務局宣布已經完成檢視《公務人員管理命令》和《公務人員紀律規例》的工作,建議簡化紀律程序等一連串程序,以提升處理公務員違反紀律個案的效率和效能,局長楊何蓓茵在社交網頁強調,非常重視公務員的品行操守,對一小撮違法違紀的公務員,政府絕不姑息。
看來在過去十年一直「誤以為」等待補充資料而不作為的那些屋宇署官員,應該不在局長所指的「一小撮」違法違紀公務員之列。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