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的意外 中國武器驚豔亮相 文:悠然

在近期的印巴空戰中,一場激烈的空中較量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相關戰機的認知,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武器的強大實力,引發了世界軍迷們的廣泛討論。

在開展下文前,我要重申我一直的看法:在中美競爭的大棋盤上,中國對美國國力的反超,首先實現突破的領域或許並非經濟、政治或外交,而是軍事!

此次空戰中,巴基斯坦裝備的中國殲 – 10CE戰機表現極為亮眼。殲 – 10CE作為中國的四代機,成功擊落了印度被視為高性能的四代半「陣風」戰鬥機。「陣風」是法國的代表性戰機,此前其性能和擊殺比等數據被高度評價,然而實戰結果卻打破了人們對它的固有認知。我看了多個外國軍事論壇,外國軍迷們多表示,相較於基於假設前提的紙面數據,此次實戰結果更具可信度,這意味著「陣風」的實際戰鬥力或許比預期要弱得多,反過來,中國殲 – 10CE戰機要比想像中強得多。

從空戰模式來看,現代空戰已從過去的近距離狗鬥式,轉變為遠距離空域的導彈攻擊為主。勝負的關鍵在於誰能更快發現敵人並精準鎖定目標,而這使得電子設備的性能成為決定性因素。中國殲 – 10CE在這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殲 – 10的機頭尺寸大,能夠容納更大、功率更強的雷達,探測能力優異。相比之下,「陣風」的雷達尺寸甚至比輕型中巴合作戰機JF – 17還小,在探測能力上明顯落後。而且殲 – 10CE還配備了先進的中遠程空空導彈,如PL – 15E等,其導彈性能與「陣風」相比存在優勢,這也是在空戰中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此次空戰還凸顯了中國軍事裝備的體系優勢。巴基斯坦空軍的殲 – 10CE並非孤軍奮戰,還配備了預警機等裝備,形成了一個完整且強大的作戰體系。而印軍最大的問題是買了多國先進武器,但又不能整合在一個體系,就是1 + 1 < 2 的裝備體系。

需要明確一個基本事實,那便是與預警機雷達相比,戰鬥機雷達是個近視眼。即使 殲 – 10CE 在中型機陣營裏難得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如果獨立運作,也很難在 PL-15E 的極限射程上可靠地捕獲陣風戰鬥機的行蹤。

雙方的戰鬥機都需要依賴預警機指示目標,才能使用工作於凝視模式的火控雷達遠距鎖定獵物發起攻擊。

中國供貨的戰鬥機與預警機之間擁有穩定可靠的戰術數據鏈,預警機的雷達圖像可以即時分享至戰鬥機的多功能顯示器上。

印度的預警機與戰鬥機之間需依靠語音信道交換戰術情報,戰鬥機飛行員獲得的敵情信息持續存在 20-30 秒的延遲。

結果可想而知。

這不僅僅是戰機之間的對抗,更是整個作戰體系的較量,巴軍的綜合作戰體系優於印軍,才最終贏得了空戰的勝利。

中國武器的性價比同樣令人矚目。據悉,出口給巴基斯坦的殲 – 10CE單價為4000萬美元,不到「陣風」的一半,但其在實戰中卻被證明與「陣風」戰力相當甚至更強。這無疑大大提升了中國戰機在國際市場上的評價,未來很可能會有更多國家考慮購買中國戰機。而且,此次出口的裝備性能可能還被「縮水」過,若展現出中國軍隊本身的戰力,其強大程度更是難以想像。

此次印巴空戰也讓各國對中國軍事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意識到,以往對中國空軍「只能看不能用」和「山寨品」的認知是錯誤的。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工業國,在軍事應用領域成果顯著,無人機技術位居世界頂尖,海軍列裝的高性能反艦導彈威力強大,近期還成功完成彈道導彈環球飛行精準命中試驗。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的發展,從戰機到導彈,從裝備到體系,都彰顯出了雄厚的實力。

這場空戰讓世界看到,中國武器不僅具備先進的性能,還能在實戰中發揮強大的作用。它打破了西方國家對先進武器的壟斷,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更多選擇。中國軍工所構建的「超遠距離殺傷鏈」正推動空戰進入「發現即摧毀」的智能時代,這是數據鏈融合、戰場態勢感知與智能決策的全面進化。對於輕視中國武器的國家來說,此次實戰成果無疑是一個警示,未來若與中國武器正面對抗,必將面臨巨大挑戰。

最後,我以一句話總結:印巴空戰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高端裝備首次毫無爭議地依靠技術優勢,碾壓了西方同代產品。

文:悠 然

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