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精英對「印弱中强」的奇談怪論 文:悠然

過去三十年,中國和印度發展一向是媒體最喜歡比較的話題,由於兩國制度不同,而西方媒體更傾向於印度制度,所以每每得出印度最後勝利的結論。

如《經濟學人》多次稱印度經濟增速將超中國」。英國《金融時報》認為「印度改革將促其發展領先中國。」CNBC據《金磚國家綜合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指2025年至2030年印度創新增長率可能超過中國,甚至去年4月7日,彭博仍稱「如果印度在關鍵發展領域達成目標,到2028年可能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增長引擎。」

但現實從經濟數據來看,1991至2021年間,中國GDP從2692.3億美元增長到17.73萬億美元,增長約65倍;印度1991年GDP為2792.7億美元,2021年約為3.09萬億美元,增長約10倍。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高鐵總里程截至2024年已超4萬公里,「八縱八橫」的高鐵網絡四通八達,極大提升了人員和貨物的流通效率。而印度鐵路里程雖長,但設施陳舊,高鐵建設進展緩慢。教育領域,2022年中國成人識字率達96.8%,印度成人識字率約77%,二者在教育普及程度上也存在一定差距。

於是,近年中印比較的主題已是為甚麼會「印弱中強」?印度人在鐵證面前,也不得不承認了中國成就。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印度精英的認知還是與現實相去甚遠。

昨天偶然看了印度外長蘇傑生的高論,頗為有趣,他說西方長期「抬華抑印」,所以與中國相比,印度發展艱難。

印度《今日商業報》(Bussiness Today)3月23日報道,外長蘇傑生在「MindRush」峯會上說了一段非常特別的話,他說西方長期奉行「抬華抑印」戰略,從而塑造了中印不同的國際社會形象(long-standing global dynamics shaping perceptions of China and India)。

他原話是:「中國一直是(起碼長期是)西方的戰略焦點,成就和歷史得到讚揚;而貶低印度,也是一種強迫的戰略意圖。」(China was always—for not always, but for a long time—a strategic objective of the West… praising their achievements, history, and running us down was equally a strategic compulsion.)

蘇傑生認爲,19世紀英國與俄國的「大棋局」是這事的根源,一直影響到最近幾年中印之間發生的事,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在殖民期間系統性地破壞了印度,他們同時出於戰略原因支持中國。蘇傑生引用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珀爾·巴克(賽珍珠,Pearl Buck),她描寫中國農民的小說《大地》獲獎,這就是西方早期幫助中國發展在文化上的鐵證。

最後蘇傑生說,印度今天面臨的(與中國的)形象競爭,始於「非常不同的起點」,所以工作更難,因此會更加努力。

我發現蘇傑生的奇談怪論,是另一種「西方中心論」,中國為甚麼發展得好,因為西方重視,而西方打壓了印度,所以印度起點不如中國,所以現在成就不如中國。

「西方中心論」是一種帶有偏見和狹隘的歷史觀與文化觀,它的錯誤在於它片面誇大西方文明的價值和地位,將西方的發展模式、價值觀等視為普遍適用的標準,忽視了中國的獨特性和貢獻,1949年新中國成立,面臨重重困難。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為中國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老實說,蘇傑生等印度精英需要改變認知,認識到中國人是靠自己努力奮鬥,而非西方幫助,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由蘇傑生的言論可見現在印度人認知極爲錯誤,對中國非常敵視。一方面印度人強調西方對印度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內心卻將中印擺到低於西方的地位上評判,認爲西方偏向中國,這是極爲扭曲的。

有一天,印度人真的認真了解了中國自強不息的故事,才會知道一個國家的成功絕非偶然。從新中國成立時的百廢待興,到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窮二白突破技術封鎖造出「兩彈一星」,到航天、5G等領域引領世界,中國靠的是獨立自主、不懈奮鬥,這才是走向強盛的真諦。

文:悠 然

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