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窘下的香港青年出路 文 : 何芷盈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近,全球產業將面對新一輪的變革和競爭,各國政府都大力推動創科、創業發展,對青年投入更多資源,務求在新時代中最得先機。內地推行的「中國製造2025」、落戶城市提供創業基金、網絡文學及影視IP孵化正如火如荼,內地青年愈來愈有自信及競爭力,反觀香港青年卻面對「三無」困窘:無市場、無資金、無人才,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市場局限雙創發展 內地市場成發展突破口

香港人口七百多萬人,而且人口呈下行趨勢,即使人均消費力可望從疫情中恢復並提升,市場的規模卻已見頂,香港青年若單靠香港市場,勢必難以生存。相反,如內地電商企業拼多多立足於農村經濟,每單成交額較少,但由於市場規模較大,2019年活躍用戶數達4.815億,全年成交額突破10,066億,實現五年內飛速發展。香港的市場規模已達飽和,中小企難以生存,更遑論初創企業、創科公司等承受高風險、高成本的壓力,只有實事求是,客觀面對內地市場,方有機會爭得一片天。

不容失敗的政策 打擊青年雙創信心

海外留學生落戶北上深廣四大一線城市,合資格者即可領取至少萬元人民幣創業基金,深圳前海夢工場劃地興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內地投資熱潮一浪接一浪,直至今日,中國初創、創科產業都以容錯率高而聞名,國財多則遠者來,所以以上城市人才匯聚,一再支持了當地的產業突破。而香港卻倒行逆施,例如香港的創業基金,不少以貸款形式資助初創,這是偷換概念的做法,名義上是投資,實際仍是由創業者自行承受風險,不能達到激勵雙創發展的效果。這等同香港創業創科,是絕對沒有容錯率的,香港創業、創科產業發展的阻礙,便是源於與發展不相符的政策思維。

人才外流成警號 政府須有危機感

人才外流以香港文化產業最為顯著,香港有部分人一再強調保衞香港文化,然而香港文學、港產片銷情卻每況愈下,這仍然是市場規模不足造成。在內地,網絡文學作家及自媒體撰稿人已成為可年入百萬的正職,一本網絡小說不但在網站連載可賺取分成,賣出一次版權賺取一次版權費,有聲小說、電影、電視劇、網劇、漫畫、衍生產品諸多種改編模式,靠寫作發家致富、「一本封神」的絕不只寥寥數人。香港九十年代警匪片尚能聞名世界,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作品是由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但他已經在內地發展。對比兩地機遇,人才外流似乎必然,它同時會導致技術外流和失傳,香港的下一代將缺乏名師,亦缺乏歷練的機會,令多元產業發展舉步為艱,政府若不再調整施政思維,繼續強調大市場作用,香港將面臨全面衰退。

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香港政府責無旁貸

今日的青年發展,昭示未來的城市發展。可是香港在產業單一化、市場有局限的情況下,香港政府短期內是無力改變的,情況將愈來愈嚴重,香港教育若一成不變,香港青年將無從走出無市場、無資金、無人才的困窘,社會怨氣亦將一再爆發,不利長遠發展。故此,香港對青年的支持,就應為青年往外闖早作預備,從改革教育入手,重點提升香港青年的國際視野,訓練香港青年的冒險家精神,透過不同類型的學界賽事激發青年創意想像,訓練實戰技能,令不同學歷的青年都有能力自謀出路,在激烈的環球競爭中保持自身優勢與獨特性,將之成為香港青年的競爭力來源,亦是香港青年未來的惟一出路。

文 : 何芷盈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