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意識崛起與香港市民的覺醒年代 文 : 李子楓

您的國家安全意識是甚麼時候出現的? 若非有所經歷和深深感受,筆者相信在定立《港區國安法》之前,香港普羅大眾並沒有這方面的基礎意識。為甚麼? 香港由殖民地時代至回歸後,並沒有一套適用於群眾教育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和學習活動。現今的香港沒有實際上的戰亂,表象上安定繁榮,人人自感安全,何來國家安全意識可言? 誰會懂得甚麼叫「現代無煙戰爭」? 2019年「反修例事件」給廣大香港市民及內地同胞,上了寶貴又刻骨銘心的一課,才得以具備基本認知去感受和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97前埋下的無形炸彈

有人認為國家安全是國家的事,跟我們這些小市民有何關係? 依舊處於安穩的環境裡繼續學業、生活和工作上的拼搏,殊不知這一切的繁榮安定背後牽涉各種無形的角力與利益平衡。筆者回想起來,回歸後的各種風波 (如:反二十三條立法、雨傘運動、反修例事件、反國安法等)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連帶關係,為了防範香港立法堵塞制度漏洞,阻止海外政治團體及其他國家在本地的一切政治聯繫活動,確保這些人士及團體能夠暗地裡進行深耕細作的培養工作和部署。懂得抽絲剝繭直搗核心問題的人皆會明白,這一切反對及破壞背後都有着相對不可告人的核心原因和利益,無非想利用香港國家安全漏洞蒐集內地情報訊息及壓制中國的高速發展進程,削弱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反對派的強烈反應背後,伴隨着同步的境外國家級介入干預,必然是踐踏了他們的底層神經線及根本利益,亦意味着一切破舊立新的立法行為,將會危害及阻止境外政治勢力長久建立的優勢,減少他們在政治籌碼上的既得利益及操控範圍。清晰的視野頓時變成白內障,摸不清也猜不透,逐漸失去對該地區的掌控能力,甚至影響情報收集的精準度,以及特工的滲透工作。

自1934年港英政府成立政治部直至1995年解散,架構上曾隸屬皇家香港警務處刑事部,實際上直接由英國軍情五處(MI5)第二處指揮。主要責任為反間諜及收集情報等多類特殊任務,同時肩負如同英國本土政治審查入境人士背景的工作,慎防境外政治人物或組織危害管治及政治環境。自政治部解散後,為1997年的香港回歸埋下無形炸彈,通過制度裡的法律漏洞製造「無掩雞籠」,方便各國無憂部署上千名情報人員及特工,蘊釀成為世界最大的情報中心。香港自此被他國高度滲透,影響管治、經濟、民生、教育、歷史文化等多方面,藉此對中國的崛起帶來壓制性的打擊及制裁。迅雷不及掩耳,中央人民政府在不足一年時間兩度重拳出擊,進行立法修例,改革除暴,撥亂反正,才得以完善制度及堵塞體制漏洞,開展香港再出發的新一頁。

國家安全教育日的重大意義

社會的繁榮昌盛建基於甚麼?必然是國家安全及政治穩定!這是安邦定國的基本元素。若一個地區經常處於戰亂狀態,市民生活在惶恐的環境,在缺乏保障的大前題之下,一切金融及經濟活動都不會有序發展起來,繁榮昌盛只會遙遙無期甚至空談。自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明確說明「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是不可動搖的底線」,維護國家安全的教育亦隨着時代需要逐步完善起來。

經歷「反修例事件」後,於2020年4月15日正式推出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但受到疫情的影響未能提供線下參與的活動機會,加上教育課程改革仍處於調整階段,目前終於在疫情稍為好轉的情況下,迎來一周年的各式展覽教育及體驗式學習活動。這是國家安全教育開始走入群眾生活的重要階段,增加校園以外的群眾接觸面,對公眾人士進行正確的引導及教育,別具重要意義。

市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崛起與覺醒

筆者認為這是屬於香港市民的一個特別年代,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讓廣大市民認識海外政治勢力的長臂黑手是如何延伸到香港,並感受「現代無煙戰爭」帶來的禍害與後遺症。從綜合角度看,這是劫後重生最佳的教育時機。連串有組織,有預謀的暴亂事件,深深打擊香港「東方之珠」的國際美譽,經歷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經濟惡化、失業率持續攀升、商戶結業及企業退租等,無疑是一份對大部分市民直接帶來不可抗拒的心理和精神壓力。畢竟針不到肉不知痛,是需要通過感受才能逐漸喚醒哪些認為事不關己的人士,甚至哪些偏離正軌的青年人認清連串生活衝擊所引申的現實問題。經歷這些連串事件,香港市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已經一定程度崛起,也從破壞與損失中有所覺醒。

目前特區政府的責任應該運用適當的資源及平台,持續推廣及填補香港市民對國家安全的空白認知,以切身的案例及模擬事件作為預防教育,加強在校園、生活、網絡、商業等層面的防範意識,藉此提升香港市民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土安全等的重要意識。面對境外勢力的入侵及干預,今天的中國已非百年前的滿清或民國政府,國家的強盛已今非昔比。作為中國人及民族一份子,具有共同守護的義務,防範一切破壞性行為影響地區政治安穩及管治,共同打造香港的新篇章,讓「一國兩制」今後行穩致遠,發揮應有的制度特色及效果,從此搭上國家的高速列車,為達至人民安居樂業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努力。

文 : 李子楓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理事兼青委會執行主任、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理事長、勵志教育青年基金創辦人兼主席、灣區莞港菁英薈文教部部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