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界冀銀行鬆綁樓按救市? 文:寒柏

本年2月底,港府及金管局宣布樓市撤辣,但效果未如理想。近日,有政客聯同地產代理業界代表與金管局高層會面,希望本港銀行可進一步鬆綁樓按以支撐樓市:

1. 地產代理業界代表認為,本港部分銀行收緊樓宇按揭貸款業務,拖慢審批按揭時間,讓本港樓價及成交量持續下跌。地產代理代表指出,原本只需要1個月時間審批按揭,有些個案需時3個月才有結果。

2. 另有銀行開始收緊買家的年齡要求,令供款期變短,並讓每期供款增多,導至買家擔心供不起樓,買樓時變得更謹慎。

3. 有銀行不願做樓齡較高的工商舖及納米樓按揭。地產代理業界代表認為本地銀行在市道差的情況下仍「揀飲擇食」,導至工商舖價格進一步受壓。

4. 地產代理業界代表更認為,近日無論是住宅及非住宅的按揭業務,新做按揭大多未能獲批,令樓市不能流轉,市民持有資金欲買樓或持有物業想套現皆有難度,導致近日零售業出現結業潮。另外,據代表指,有銀行表明今年的物業貸款額度早已爆滿,因此無法承擔新按揭業務。

以上地產代理業界代表的講法,正好把樓市下挫的問題歸究於銀行。這是有否有道理?

其實,金管局早於本年2月底便放寬樓按指引。非住宅類物業貸款的成數已放寬至7成,至於住宅樓按更是進一步的放寬。即使仍要計算清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但已不用再做壓力測試。另一邊廂,建築貸亦一律放寬至6成。此外,如果發展商向市民提供樓按,銀行再向該發展商提供貸款的話,需要每半年向金管局匯報,在計算相關資金成本及貸款總額時,亦要考慮銀行這種「間接樓按」的多寡。但自本年度4月起,金管局亦不需要銀行提交相關報告。

換句話來說,無論是港府或銀行界都早已「撤辣」,但由於環球經濟不景氣,高息周期延長,再加上地緣政治因素,正影響香港作為區域性金融中心之地位,本港物業市場才會反覆下挫至今。

銀行審批物業貸款漸趨謹慎,動輒要3月時間,亦反映了物業市場不濟。銀行信審部門要為每一筆貸款負責,當然要瞻前顧後。一般而言,用家住宅樓按的審批需1個月,但豪宅、工商大廈及店舖等租金回報率仍然偏低,根本難以應付每月之貸款利息及定期本金償還。即使偶然有買家以大額折扣購入物業,租金回報率相對市場高得多了,但這租約能否維持下去?當中有沒有什麼古怪?在市況差的情況下,銀行當然要鉅細無遺的把所有因素調查及考慮清楚,批核的時間當然會比「太平盛世」時長得多。

至於某些銀行要考慮借款人的年齡,需要縮短供款期云云,更是天經地義。反而,在「太平盛世」時,銀行忽略了借款人的年紀,才是大大的不該!舉例說,一個45歲的人,其退休年齡為60至65歲。我們不妨假設他的工作生涯尚有整整20年,亦可以樂觀地認為他不會被裁掉。如此一來,他申請房貸的年期便最多是20年。多年來,坊間為了多做生意,把房貸供款期拖長至30年,根本沒有考慮借款人於退休後的還款能力。另外,經濟不景氣下,銀行對借款人的工作年期之預計有所削減,亦是無可厚非。

還有,為了避免銀行的貸款業務過份集中在房貸,每間銀行都有一個物業貸款額度,並需要定期向金管局匯報。若金管局默許所有銀行放鬆額度,即等同放任不管。香港銀行的業務高度集中在港樓房貸,亦會大幅提高本港銀行貸款之風險。

現時,金管局早已盡可能推出諸般「托市」措施,亦不用銀行為房貸借款人做壓力測試,萬一美息在可見將來稍稍回落後,便即調頭再升,很多借款人便會「入不敷支」。若金管局再把首期成數下調,只要樓市再稍為下跌,便會有更多借款人「資不抵債」。

這幾年以來,金管局不斷放寬「上車盤」的首期成數規定,美其名是讓更多用家可以「上車」,但實際上卻是讓一眾小市民「接火棒」,讓更多人成為「負資產」。

樓市下跌,當然會影響本港經濟,但勉強要銀行「放水」托市,卻會反過來影響各大銀行的資產質素。在原理上,銀行每一筆貸款的資金,都是源自小市民的存款。若銀行出現大規模的壞賬,便會有可能出現資不抵債,甚至乎是擠提的情況,最終受害的都只會是整個香港社會。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