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劍世界一姐」江旻憓在巴黎奧運女子重劍個人賽決賽擊敗法國劍手瑪露比頓,贏得港隊首金。在決賽中,江旻憓先落後,最後追至平手,在一分定輸贏的「決一劍」賽制下逆轉勝,以13:12奪冠;她受訪被問到局初被對手超前的心情時,回答了:「我不想自己沒打出香港精神。」,又說:「我本來很怕結果很怕輸,很想努力到極致,但如果我做了我可以做的,身邊又那麼多人幫我,還有甚麼好緊張?」,她這一說後,「香港精神」成了敗中復活的代名詞,行政長官李家超熱烈祝賀,讚揚江旻憓在比賽中後來居上,完美地打出不會放棄的「香港精神」。
兩日後,張家朗衛冕花劍金牌,有傳媒標題直接寫到「絕地反擊打出永不放棄的香港精神」。
「香港精神」是「永不放棄」嗎?
在今年奧運之前,「香港精神」一說是非常少出現,它更多是一匹馬的名稱,之前的說法是「獅子山精神」或「香港核心價值」。
「獅子山精神」是指「努力拼搏」、「不屈不撓」、「發奮向上」的生活態度,其實已包括了「永不放棄」之意。
回歸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突出香港和內地不同,想出「香港核心價值」一說。
2004年6月7日,有人在報章上聯署《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列舉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
從「獅子山精神」到「香港核心價值」,代表了香港回歸後的泛政治化傾向,是從根源上把內地和香港分成兩個族群,彰顯香港在道德上更優越、更文明、更現代,這也是本土論述的核心之一,「香港核心價值」就是要抵抗香港的大陸化,說穿了,這也是另類的港獨論述。
現在江旻憓無意之言,卻因特首引用出來而成為名句,把「永不放棄」重歸「香港精神」,是特首無心之舉,還是從回歸二十多年的泛政治化回歸?是非常值得觀察的。
不過,說到精神我更喜歡的精神是現代奧運奠基人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所總結的奧運精神,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如果用一句更簡單的表達,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奮鬥!」
這句話是一個顯淺的道理,人生匆匆,輸多贏少,但人們必須奮鬥,很多事,做了或不做,可能有相同的結果,卻有不同的得着,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奮鬥的過程。
江旻憓、張家朗、何詩蓓都是人生的勝利組,成就值得功頌,但勝利者只是少數,還有更多默默無名但天天努力練習,積極奮進的運動員,同樣值得肯定。
香港人往往吝惜於給失敗者掌聲,勝利者只有一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過度強調了勝利,便忽視了失敗者的奮鬥,忽視了平凡人的自強。
我希望「香港精神」應多強調奮鬥,奮鬥是人生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奮鬥也是最能把握的東西,你可以怪自己沒運氣,但不能怪自己沒奮鬥。
這裏有一個觀察,奧運比賽呈現了兩個世界、兩種心態:
東亞/斯拉夫/東歐是一種玩法,歐美諸國是另一種玩法。
前者就是用自己人種競爭,否則寧可不要成績,其實更接近顧拜旦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奮鬥!」
西方就是羅馬帝國角鬥士模式,選或買該項目的最佳人種,然後加倍訓練,以奪牌為要,所以,不要和我說公平,所謂體育無所謂公平,公平都是可任意打扮的。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