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官場在九七回歸前的英治時期有個傳統,退休或離任的高層官員𧫴守分際,從來不會公開指指點點,議論繼任人和政府的施政舉措,避免有礙觀瞻,製造對立引起尷尬。
此一官場倫理在回歸初期仍能維持,可惜好景不常,至2000年後時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政務官出身的王永平退休之後一夜變身再變臉,頂著退休高官光環,挾熟悉政府內部運和決策思維的優勢,開始在傳媒發表文章,評論特區政府種種施政缺失,拳拳到肉,進而在電子媒體開咪透過文字和聲音雙途指點江山,儼如時事評論的最紅KOL,當時官場之內,尤其是政務官圈對這位一手打破官場潛規則的「平叔」,可謂議論紛紛,直至2021年中,這位在位時「拿著筷子吃飯」,退休後「端著飯碗駡娘」的官場異數,才以社會環境改變為理由封筆收聲。
一個「平叔」揮一揮衣袖收山,官場又迎來了另一個阿叔,就是任內獲得其「曾兄弟」曾蔭權頒授特區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之後辭職參選特首落敗,被稱為「薯片叔」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他在2017年結束官場生涯之後,不時在社交媒體議論特區政府施政,反正「平叔」開了先河,官場倫理早已崩壞,「薯片叔」有樣學樣也只是踏著前人之路前進而已。
曾俊華日前又以過來人身份評論剛發表的下年度財政預算案,認為香港已進入結構性財政赤字年代,特區政府要發債應付日常開支,長此下去「債冚債」,財政儲備很快「乾塘」,又對號入座自己是守財奴,其實明貶暗讚當年任內累積了大量財政盈餘,才讓特區政府今日有空間應付連年赤字云云。
往事並不如煙,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曾俊華確實有自知之明,他當年在財政司司長任內的種種作為,守財奴之名不脛而走,能夠累積數以千億元計財政盈餘,並非他理財有道,而是得益於前任奠下的良好基礎,翻開這一頁舊帳,真的有需要為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歷任財爺算算帳,看看這位守財奴在財爺任內的掌櫃面相。
九七前後的兩任財政司司長不是別人,正是曾俊華的「曾兄弟」、前特首曾蔭權,當時香港經濟形勢大好,樓巿與股市興旺,政府收入大增,在他主導之下,公共開支持續增加,公務員編制膨脹,多項政府開支不再是一筆過開銷,變成長遠負擔,打破一向以來量入為出,堅守經常性收入足以應付公共開支的財政紀律,在其任內,入不敷支的財政缺口倚靠賣地及印花稅等非經常性收入填補,盲目樂觀「洗大咗」,導致日後特區政府財政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之下焦頭爛額,盈餘逆轉為赤字,始作俑者的曾蔭權隨著政府換屆轉任政務司司長,由商界空降任財爺的梁錦松接下了爛攤子,面對財赤高企困局,他展現商界的強悍作風,大削政府開支,而且向公務員開刀,史無前例引入減薪辣招,打擊士氣,引發公務員反彈,對當時董建華管治班子推出的多項施政舉措消極執行,陽奉陰為,政府施政不順,累積民怨,為之後數十萬人遊行不滿政府管治添加助燃劑。
梁錦松做了最艱難的事,嚴控公共開支取得成果,本人也因為偷步買車事件辭職黯然下台,繼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收拾殘局,隨著中央推出連串惠港措施,加上外圍經濟好轉,唐英年在任內成功扭虧為盈,被外界形容為「腳頭好」,到曾俊華接掌財政司司長,他不過是繼承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子孫,規行步矩,跟隨前任留下的軌跡前進,大概市民最記得曾俊華的一句說話,就是拿「應使則使」作擋箭牌,拒絕增加公共開支的要求。
曾俊華任內謹小慎微,鼠目寸光,缺乏作為,表面上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守財奴,若說對政府財政管理有什麼新招,那就是開了政府直接向市民派錢的先河,可惜派錢竟然也派到天怒人怨,有口皆「悲」,公共財政須倍增開支應付派錢,成為曾俊華任內難以磨滅的大笑柄。
曾俊華今日沾沾自喜,以任內被市民揶揄是守財奴為榮,事實上,守財奴的身份定義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回看曾俊華當年派錢的決定,根本不符合守財奴一毛不拔的孤寒作風,如果他是貨真價實的守財奴,即使面對沸騰民情,也應該硬挺到底,堅拒派錢,懶理民望於他是浮雲才對啊,結果他看見勢頭不對,急急轉軚,而且加倍派錢以修補民望,把庫房當作個人提款機,而且在其任內一派再派,是典型見風轉舵的政客作為,跟貨真價實的守財奴可謂相距十萬九千里。
再者,曾俊華開創政府向市民直接派錢先河,毀壞公共財政只透過減稅等既定機制惠民的財政紀律,猶如打開了潘朵拉盒子,提高了巿民的期望,不再滿足於減稅豁免差餉等小恩小惠,為往後的繼任人設下一道再難逾越的藩籬,庫房有盈餘派錢成為指定動作,說曾俊華是公共財政的破壞者絕不為過。
評論也要公允,曾俊華作為司長級高官過來人,應該明白什麼是形格勢禁,時空不同,今日公共財政歷經新冠疫情,外圍經濟環境轉變,加上複雜地緣政治困擾,處於艱難時期,一味避重就輕,昧於現實,譁衆取寵,說一些討好公眾的言論,甚至幸災樂禍,其實只是自貶大紫荊勳賢德高望重身份,淪為社交媒體一味呃like的KOL,更不堪的是如其「曾兄弟」曾蔭權所說的「二流財經分析員」貨式。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