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制派又再有人建議中央,把桂山島租給香港。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前中央政策組首席研究主任王春新及全國政協委員凌友詩,日前接受傳媒訪問,建議桂山島填海造地60平方公里,然後用合理價格租給香港使用,租賃範圍歸香港管理、實行香港制度和法律。二人宣稱,計劃若能成事,可解決香港房屋土地問題,更有助提升整個大灣區發展競爭力。
之所以用這個「又」字,因為新民黨及民建聯,過去也曾提議在桂山島附近填海,網媒《香港01》又曾在七月時吹風,宣稱有「資深建制派」收到可靠消息,中央正全速研究桂山島大幅填海,租借予香港建屋,並在當地實行普通法。由此我們可以預料,中央聽取了這些建制派的建議,正在研究建議的可行性,所以又再有人出來在輿論上發功,游說中央接納此一建議。
問題回來了:香港真是缺地,去到要問中央借地的地步嗎?不是。如筆者之前所述,香港只有24.3%是已發展土地,佔地約269.97平方公里,當中住宅用地只佔77平方公里,而住宅用地當中,低密度鄉郊式居所便佔了35平方公里,真正用於居屋和公屋的用地,只佔16平方公里,卻住着334萬人口。與此同時,香港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便佔了全港42%的土地,只要從中劃出2%的土地用來興建公營房屋,香港的公營房屋用地已能翻倍。
即使撇除開發郊野公園這一選項,香港的閑置農地亦多達3600公頃(36平方公里),政府大可運用《收回土地條例》購回土地,用作興建新市鎮。即使擔心閒置農地地主坐地起價,香港本身也能自行填海造地。事實上,不論是前特首梁振英,還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也曾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在香港的中部水域分階段興建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
是故,香港實際上並不是沒有地。所謂的土地問題,是政府在所謂「環保團體」的壓力下,不敢動郊野公園;在非建制派批評「明日大嶼」造價貴,轉頭又沒了影:是各大地產商囤積了過億平方呎的閒置農地,遲遲不願開發;是政府有《收回土地條例》,卻不知何故不肯收地。至於所謂「環保團體」還是非建制派,其背後的資金和匿名捐獻,來源從來都是不清不楚。是否受人錢財,用他們的手攔着政府開發土地,從而保住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我們亦難以知道。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港府或建制派不敢還是不願觸碰香港土地供應的核心問題,解決土地問題都是香港高度自治範圍內的事務,憑什麼叫中央出手解決?還要中央從香港鄰近城市的手裡割走一塊地,再花大價錢填海再「租」予香港?自身問題不願解決或解決不了,卻要中央犧牲其他地方利益來為香港「埋單」,你叫香港鄰近其他地方政府作何感想?所謂建制派除了只懂考慮香港一地的山頭利益外,又有否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思考問題?
更讓人感到反感的是,所謂租借桂山島計劃,明明是犧牲中央和內地地區的利益以自肥,卻要包裝成什麼「提升整個大灣區發展競爭力」。舉例來說,計劃建議中央填海60平方公里,再以「合理價格」租予香港,但這個所謂的「合理價格」,又是否等於該島開發後的所有經濟增值?如果不是的話,香港的稅收又不用上繳中央,豈不是等於建議中央割珠海的地,好讓香港從中得益乎?
至於在桂山島打造所謂「世界級的深水港」,更是讓人啼笑皆非。香港在1992年至2004年,曾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但自2008年開始,貨櫃吞吐量便逐步下跌。香港在2008年的吞吐量是24,248千個標準貨櫃(TEU),2018年的吞吐量是19,596千個TEU。與此同時,深圳和廣州在這十多年間,吞吐量則不斷上昇,深圳由2004年的13,615千個TEU,升至2018年的25,740千個TEU,同期廣州則由3,308升至21,922個TEU。
由此可見,香港的轉口港功能正在萎縮,其重要性正被深圳和廣州取代,香港在2001年已提議建的設十號碼頭,廿年來亦聞樓梯聲。在此情況下,所謂建制派建議租借桂山島的同時,還要在此建設深水港,先不說香港吞吐量連年下跌,為何還有貨櫃碼頭興建的必要性,碼頭真是興建的結果,很明顯只會是用來跟深圳和廣州「爭生意」。
換言之,租借桂山島用來蓋碼頭,分明是一個犧牲珠海的土地資源,香港着數攞盡之餘,還要拿著這些着數來跟其他大灣區城市爭生意,從而讓香港本地財閥賺更多錢的計劃,卻被包裝成什麼「提升整個大灣區發展競爭力」,假如這樣都不算是忽悠的話,怎樣才算忽悠呢?
文 :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香港投資日報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