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高才有贏無輸 文:吳桐山

本港疫後加大輸入人才,我認為是應對經濟增長乏力、人口老化的必然政策。雖然效果未必立竿見影,但只要執行得當,可謂有贏無輸。但香港部分輿論和市民對外來人才的心態比較微妙。人來了,怕他們搶飯碗;來了沒工作,又埋怨這些人才沒有貢獻。照我說,其實香港只要理順福利制度,引入人才是多多益善,沒有必要患得患失。

最近一項有關高才通來港人士的調查,約600名受訪者中有近八成已在港就業,結果傳媒就抓住這一點,說有兩成高才通來港之後沒有工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稱,認為詮釋有偏頗,形容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首先,這些人才來港之後,無論工作與否,都會帶動內需。孫玉菡指,這些家庭六成八收入超過5萬元,超過10萬元則有三成二,遠高於全港家庭月入中位數的3萬元,對本地經濟有實質貢獻。

其次,這些人才可以充實本地人才庫,加快產業轉型。其實香港一些勞工組織,為何這麼害怕外來人才?說到底是自己知道自己競爭力不足,所以才需要借助一種比較封閉的環境來保住自己的飯碗。與此同時,香港產業結構轉型是往高科技方面發展,高技術、高文化的人才越多越好。即使這些人可能一時不會工作,但都會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

部分港人排外的癥結,說到底是兩點。一是自身競爭力不足怕被人搶去飯碗,這一點政府一定要企硬,否則只會令香港喪失整體競爭力;二是擔心這些人會來港搶福利。對於第二點,我過往也曾經提出過建議,特區政府應該參考內地做法,將享受福利與納稅年限掛鈎,而不是與居港年限掛鈎,如此就可以洗脫搶福利的嫌疑。

舉例,你要在內地的城市深圳、北京享受福利,例如申請保障性住房(相當於香港的公屋),不是你有本地戶口就可以的。以北京市為例,要來北京連續穩定工作一定的年限,同時提供繳納住房公積金或社會保險的證明滿一定年限,才可以申請。因此香港也應該如此類推,對於高才通這一類外來人才,不是說滿7年成為永久居民就可以享受福利,同時要納稅滿多少年,才可以享受公營房屋和公共醫療服務。這樣做會比較合理。

當然,對於在港出生,或者投靠父母、夫妻團聚這一類來港人士,就不應該設立納稅要求,這是基於道德、倫理的需要來港。

要擴闊香港人口邊際

只要外來人才洗脫了搶福利的嫌疑,我認為人數是越多越好,根本無需介懷他們有沒有工作。反正給他們一張身份證,他們即使偶爾來消費一下,都可以拉動內需,又不用政府養他們,何樂而不為呢?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其人口邊際應該是廣闊的,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國際化和「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是承認雙重國籍的,對有能之士應該廣開大門,完全可以發出幾千萬張身份證,然後本地長住人口可以是一千萬以內,讓人才自由方便地選擇來香港發揮所長。

《資治通鑒》曾經記錄,秦王嬴政曾經計劃對外來人下逐客令,連客卿李斯也在其中,結果李斯上書嬴政,其中有幾句名言道:「臣聞太山(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嬴政聽後解除了逐客令。這番話是對今天香港的金石良言。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