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歸史角度看香港改革之難 文:陳凱文

之前撰寫的幾篇文章談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期望香港進行改革,前提應該是在人事制度上給予支持,確保中央所說支持香港改革,能夠落到實處,因為香港的各樣問題,包括貧富日益兩極化、社會階梯失靈、產業結構乃至是公共財政上過份依賴房地產,都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去幾任特首都不是未曾試過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除了任內不敢觸碰土地問題的第二任特首曾蔭權外,其他特首要不是「腳痛」下台,要不是沒有連任。

說到這裏或許有人會說,除了首任特首董建華曾有發展第四產業的構想外,另外兩名沒有連任的特首都只是有意解決土地問題,而且三名特首民望的下滑,都似乎跟解決土地問題無關,例如董建華是後來推動廿三條立法時觸礁;梁振英自參選之始已跟另一些所謂建制派不咬弦,任內不論反對派還是建制派,都有倒梁的聲音;林鄭月娥則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而鬧出黑暴,之後則是因為抗疫政策,弄得兩邊不是人,足見三人未必是因為觸碰土地問題而出事。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反對派自回歸以來,經常利用一些具爭議性的政策,發動的反政府浪潮,確實會打擊當屆特首的民望,某程度上解釋了黑暴之後,何以要完善選制,但即使在完善選制之前,反對派都從未坐擁立法會和選委會過半議席,意味着歷屆特首若是有意連任,而又獲得所謂建制派全力支持的話,照道理應該成功機會很大。另一方面,若是林鄭月娥任內尚可說有修例風波和處理疫情的爭議,梁振英任內最大的爭議便是政改,但建制派在政改立場上跟CY不存在矛盾,意味着其不連任是另有因由。

箇中原因,相信不少人都會歸咎於特首選舉出現的「唐梁鬥」後遺症,但二人之所以出盡法寶鬥法,跟兩人在土地政策上的差異,以及背後所代表着的不同利益,有着很大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撇除反對派誰人上台都要反對的因素,土地政策觸動到部份利益者的奶酪,才是CY在平息佔領中環之時,仍要不時面對倒梁文宣的根本原因,而且我們可以預料,若當日當選者不是梁振英,港府的土地政策很有可能繼續蕭規曹隨,屆時土地供應所造成的樓市泡沫,將可能比現在更嚴重,香港人均居住成本,亦會因為公屋輪候時間變長而變得更高。是故,所謂「唐梁鬥」背後,其實是土地政策引發的矛盾。

至於首任特首董建華,對方是否真的因為「腳痛」下台,歷史自有公論,而且對方在推動廿三條立法前,已在輿論上備受抨擊。有人或許會認為董建華民望受挫,在於其政治公關手段不行,但即使是反對派,相信沒人會否認董建華是歷屆特首之中,形象最為和善的一人。有人則可能認為對方的「數碼港」、「中藥港」目標,是所謂的「假大空」,但是香港當年錯失了發展高新科技的良機之後,一河之隔的深圳,在本來科技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急起直追,如今已成了全國乃至全球不容忽視的高新科技產業中心。

唯一的合理解釋,是董建華上任後不久,便有華爾街大鱷狙擊港元,雖說大鱷在港府動用外匯儲備下被擊退,但是回歸前已積聚的樓市泡沫亦因此而爆破,輿論則把樓市硬着陸的原因,歸咎於董建華在當時未有及時喊停「八萬五政策」,有人亦因此迷信地認為老董「運氣不佳」,可是香港甫一回歸,港元便受華爾街大鱷狙擊,其行動真的純粹是基於利益乎?另一方面,即使沒有華爾街大鱷狙擊港元,亦沒有「八萬五政策」,以後過渡的樓市過熱程度,泡沫爆破難道不是時間問題乎?

正因如此,過去幾任特首的下台或不連任,成因或許很多,但是三人都在任內嘗試解決土地問題,並且不論是「八萬五政策」,抑或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和「明日大嶼」,都在一定程度上觸碰到某些既得利益的奶酪,並因而引發爭議。如此一來我們便必須細想一下:香港現在所需要的改革,既然要以「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為目的,是否必然會觸碰到土地問題呢?若是必要碰到的話,其原因又在哪裡?此外,現在着手處理土地政策及跟其相關連的其他政策,又是否合適時機?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探討香港未來改革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