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民的臉色看政績的成色 文:吳建東

市民的表情,是情感、情緒的真實流露,是所想所思所盼的直接體現,也是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的驗收標準。

市民處在生產生活的第一線,對實踐變化的感知最為直接,對民主難點、痛點的感受也最為深切。解決好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們有的官員口口聲聲說盡心盡力了,卻從來不去解決市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政績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最後來一個天空海闊,踏上人生另一階段了事。其實這天空海闊,飛不飛是自己的事,但自己有沒有拿得出曾經為市民辦好過哪幾件實事呢?

記得上次區議員選舉,有朋友說我不管什麼網紅還是新晉面孔,也不管什麼黨什麼派,誰盡心盡力幫助過我們當區的市民,我們就把選票投給誰。最後果真,那位曾經一直為當區市民排憂解難的區議員又成功當選。這就說明群眾的眼睛雖不一定全都是雪亮的,但最起碼市民的眼睛也不會盲。市民不幸福,又怎麼會給官員好臉色?讓市民生活幸福了,自然就把官員記在心里了。還有的官員把自己的位置擺在市民的頭上,只顧着自己的利益,對觸動自己利益的事就抵觸,搞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那還談什麼發展改革?不以市民需求為導向,以為自己超凡不同,不與市民心貼心,眼晴朝上,不從市民的期盼和願望出發,專搞花架子,對市民反映的問題訴求,能改的不改,能辦的不辦,做不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做不到民有所盼,我有所為,沒有讓市民看得到的動作,更別談讓市民摸得到的實惠,加薪光速,減薪秒速,涉及市民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的民生事又不斷加價,還談什麼與市民共度時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把幹出政績的實際情況、問題差距找准找實,要讓市民當考官、作裁判,及時向社會公佈政績考核的內容、指標、評價方式等,既要聽市民的順耳話,也要聽市民的逆耳言,要完善市民反饋機制和監督渠道,從市民「臉色」中看出矛盾最普遍、意見最集中的問題困難、找準市民期望和工作落實的差距所在,對照市民的抱怨之聲、不滿之辭進行深刻反思,及時在政策制定、落實方式上進行優化調整,以苦幹、實幹、真幹的態度,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勢」,時時心繫於民,事事行之為民,貼合實際、量力而行,辦就辦好,徹底落實,真正做到在任算好「發展賬」,離任不留「糊塗賬」,那就算被終身追責又有何妨?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市民也沒有強硬要求香港的官員要像中國共產黨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在任上多出點政績行不行?多做一些讓市民開心的事行不行?為民造福不是「-錘子買賣」,所以不僅要有立整立改的魄力,更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認定了,就要實幹到底,認準了,就要有始有終。只要是對市民有益的事,不管能不能在自己手中開花結果,都積極去做。這樣就能讓為民造福的切實行動讓政績更有厚度、民生保障更有溫度。試想,假如香港的官員個個都有致力收回5000公屋的恆心和毅力,又何愁香港的改革不成功?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