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風「韋帕」襲港,風勢猛烈。大樹倒塌壓毀燈柱及圍欄,樹枝壓路車道受阻,商業大廈外牆海報搖搖欲墜,消防到場鋸樹清障,起雲梯移除隱患。港鐵露天段及輕鐵暫停,車站開放予市民避雨,並提供飲水、乾糧及充電設施。熱心市民亦自發加入救援,以點滴義舉傳遞暖意。
直到星期一(21日)風雨過後的清晨,路面水漬漸退,清潔人員已開始清理斷枝殘葉,城市秩序正穩步恢復。這份從容應對的背後,是特區政府提前的部署:各部門更已啟動相關應對工作,包括協調其他部門和機構加強防備,更是24小時待命。回望行政長官李家超競選時的政綱,「完善地區治理和強化應急能力」 在今次在颱風「韋帕」的來襲之際化作三條看得見的防線——跨部門「動員機制」讓資源調配更順暢、高層指揮部讓統籌協調更有序、常態化培訓演練讓應急響應更從容。這些舉措相互配合:
一、增設「動員機制」:星期日清晨五時,天文臺發出十號風球信號後,政府按既定「全政府動員機制」完成跨部門集結,保安局、民政事務總署、醫管局及紀律部隊悉數到位,同步接收全港十八區即時資訊,確保指令傳達零延誤,精準調配救援資源。
二、設立高層指揮部:今次應急政務司司長坐鎮前線,20日上午八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即率領「颱風韋帕聯合指揮部」進駐西九龍政府合署,直接統籌紀律部隊、渠務署、機電署及醫管局資源,並透過視像系統與各區民政專員及分區指揮官保持即時聯繫。
三、常態化培訓演練:過去三年,保安局聯同民安隊、醫管局及消防處舉行逾四十場跨部門風災演練。風災期間,政府即派出由民安隊、醫療輔助隊及紀律部隊組成的「應急先遣隊」,迅速協助居民撤離及清理倒塌樹木,充分展現「平戰結合」的備災成果。

從 「山竹」「天鴿」 到 「蘇拉」 再到此次 「韋帕」,香港應對天災的每一步進階,都藏在那些不著痕跡的守護裡:是指令傳達時的分秒必爭,是資源調度時的精准高效,更是始終將市民安危放在首位的不變初心。這種於細微處見真章的治理效能,恰是城市韌性最生動的注腳,在一次次風雨考驗中,為讓市民安心的力量。
文:沈豪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元朗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