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結業,公司開張至今接近30年,在港擁有超過20間分店,今次結業之所以受到群眾廣泛關注。其原因既在於其在倒閉前夕,仍然高調行銷而有詐騙之嫌,這方面留意海關已有行動,暫不多言。反而更多見到社交媒體,鋪天蓋地地嘲笑特首之前「執十間開十六間」的說法。
行行有行規或有不同,但筆者卻認為在健身中心一行,今次舒適堡倒閉引發的連鎖反應,反而真的會令健身中心開得比本身更多。首先,諸君要知道近年香港市民比過去更加史無前例地關注健康,不論是營養補充品抑或健身,各項健康相關產品大行其道。這也是過去二十年,為什麼連鎖健身中心大行其道的原因。
但在過去五年,香港市民的健康意識,不論是知識及消費層面均有升級跡象。在出生育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普遍年輕夫婦有更多資源投放於保持身心健康之中。對比在大型連鎖健身中心做運動,不少人反而開始會以高標準選擇合適自己的健身教練。結果導致靈活性較大,不論新晉抑或經常老到的健身教練,都會三五成群結伴開自己的健身中心。
今次舒適堡倒閉,既因其過去經營不善所致,包括人流管制、價格戰等等的影響。但綜合而言,香港市民的健身意識不跌反升,舒適堡結業,不代表香港市民放棄健身,反而標誌著香港市民在健康上投放的時間及認知與過去有所改變,只會釋放更多消費力流向私人小型的健身中心。而本在舒適堡任職的健身教練在生計需求及維持客戶聯繫下,很大機會會轉戰小型健身中心市場。
筆者過去亦曾多次指出香港經濟存在一些隱患,但以舒適堡倒閉作為例子則未免不夠公允。其倒閉更大程度是反映著特首李家超及筆者過去一直提及的「轉型」,正正因為香港市民的生活節奏改變,新發展模式淘汰舊有模式。至少在健身中心一行中,未來很大機會由小型健身中心主導市場。
類似的轉變及淘汰在未來會在各行各業出現,這也因為90後、00後開始投入勞工市場。而這批年輕香港棟樑,其消費模式及生活態度與過去香港上代的截然不同。疫情的確帶來新常態,但新一代帶來的新常態同樣震撼而且不容忽視。
文:劉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