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怎麼辦? 文:悠然

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簡單說, 自蒸汽機、生產線、電子和電腦技術之後,德國確認「智慧工廠」(Smart Factories)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由於當時德國在製造業是如日中天,故一石擊起千層浪,各工業國都提出自己相似的產業計劃,2015年5月,中國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推進成製造強國戰略。那年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訪華時,兩國還宣佈「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共同推動新工業革命和業態。

2015年,德國是班中的優異生,中國以德為師,為的是怕被德國甩開過遠。

十年過去了,《中國製造2025》除半導體略差外,其他進展順利,幾乎在今年已完成了各項指標,那德國的「工業4.0」呢?

據德國經濟部於10月9日公佈的數據,德國將2024年的經濟預期從增長0.3%下調至萎縮0.2%。這意味着德國經濟或連續兩年萎縮,2023年德國已是七國集團中唯一出現萎縮的經濟體,也是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經濟體之一,昔日的「歐洲引擎」,現被千夫所指,《日本經濟新聞》直言德國「再次成爲歐洲病夫」。

十年前如日中天的德國,為何今天「再次成爲歐洲病夫」呢?

德國的問題不僅是週期性問題,結構性問題也非常嚴重,不只是經濟遇上難關,政治也寸步難行。

在消費領域,德國零售業的商業環境從8月份的負23.1點,降至9月份的負25.6點。接受調查的零售商紛紛表示,對未來幾個月走勢預期變得更加悲觀

而在工業領域,2024年8月德國工業企業的「新訂單」環比下降5.8%。這一降幅,遠遠超過了分析師此前給出的縮減1.9%的預期,是自今年1月份下跌10.9%以來的最大跌幅。

事實上,過去20年的德國經濟奇蹟,靠的就是一條方程式:「高端製造業」+「俄國的廉價能源」+「東歐的廉價勞動力」+「歐盟和中國的巨大市場」。前總理默克爾在動盪不安的國際局勢下努力維持外交平衡,爲德國的財團和中小企業創造了最好的發展環境。長久以來,默克爾都替烏克蘭和俄羅斯斡旋,她太明白一旦爆發俄烏衝突對德國造成的衝擊。

可惜,她的繼任者朔爾茨明顯不具備威望和能力。德國在烏克蘭戰爭陷入泥沼、北溪2號被炸、中國的產業升級步步緊逼,這些因素讓德國失去重要支點。

此外,大批穆斯林難民的湧入(這是默克爾的錯),非但沒能給德國提供廉價勞動力,反而導致德國的社會福利被掏空,還加劇了國內的治安混亂。甚至不少製造業工廠,也被聯合執政的綠黨以「全球變暖」的政治正確,給逼着趕出了德國。

2023年,德國企業紛紛選擇「用腳投票」,減少、推遲甚至停止本土投資。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國目前高昂的能源價格。根據2021年的數據,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佔據其總進口量的35%。然而,隨着戰爭的爆發和後續的制裁措施,這一比例迅速下滑,在戰爭爆發後的短短一年內驟降至僅佔數千噸,實現了對俄羅斯石油的徹底「脫鉤」,然而,天然氣市場的情況則大相徑庭。儘管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有所減少,但並未完全中斷,德國在2023年的天然氣消費中仍有15%來自俄羅斯。

面對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德國從美國、挪威、卡塔爾等國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想進一步優化了能源進口結構。此外,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入也在加速,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比重不斷提升,可惜,這些措施起到的效果並不顯著,並要回頭再買俄羅斯天然氣。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最新發布的能源市場研究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俄羅斯超過美國成爲歐盟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國,爲近兩年來的首次,主要買家便是德國。

拋開能源,德國製造業和工業企業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全球化競爭加劇、生產成本上升、技術創新需求迫切等因素影響今天,德國企業不得不尋求更高效、低成本的生產環境。屋漏兼連夜雨,德國還面對世界工業捲王:中國全方位的競爭。

近日,大衆汽車考慮關閉德國工廠的消息傳出之後,外界普遍認爲德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汽車、機械和化工,遭遇嚴峻考驗,「第一根支柱已經倒塌,另外兩根支柱也出現了深深的裂痕」。

德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41%,下降到2023年的37%。如今,這個份額又下滑至35%,除了因爲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龐大競爭力帶來的壓力外,德國作爲製造業基地,已不具備競爭優勢了。

伴隨汽車製造工廠撤走,相關配套企業的倒閉潮也來了。僅今年上半年,約20家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歐元的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申請破產保護,同比暴漲了60%左右。而機械製造領域,中國在2020年時就已成爲全球排名第一的「機械和裝備出口國」,而且中國製造卻越變越強,悄悄地從互補到趕超德國。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完全不看好歐美的工業化-甚至是經濟,而且歐洲國家必然會跌得比美國慘和快。美國已是金融國,任何再工業化政策都必定失敗,歐洲則走不出美國的控制,歐洲諸國在烏克蘭戰爭中不僅要出錢出力還被美國強搶投資。

德國的經濟未來必然每下愈況,不要說德國能否工業4.0,就是能不能保着工業強國的位置,也十分可疑。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