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即⼯夫——⾺萬祺的「⽇⽤」實踐與⼼學精神 ⽂:張永贊、李⽟樹

⼼學之源:德性之本體與⼯夫

明代聖⼈陳⽩沙發⼼學端緒,其「⼼即理」思想,將德性從程朱理學的經書章句中解放出
來,強調⼼與⾃然的交感中體認天理。這種「靜中養出端倪」的修養⽅式,並⾮避世冥思,⽽是通過回歸本⼼,重建⼈與世界的倫理聯結。

「⼀語不遺⾼北⽃,萬⼭皆響答東樵」。

這是⽩沙先⽣的詩意吟唱,字裡⾏間,既有⼼學的深邃與⾼遠,⼜為後世智者埋下了思想的種⼦,靜待花開。

復旦⼤學何俊教授在研究宋明儒學時指出,德性的本質是「⼼性本體的動態實踐」,需通過具體⼯夫落實為⾏動。⽽⽩沙先⽣的「⾃得之學」恰印證了這⼀點:他在江⾨釣台觀潮悟道,以詩載道,將天理融⼊⾃然觀照與⽣命體驗,為後世⼼學開闢了「⽇⽤即道」的實踐路徑。

陳⽩沙聖⼈ 雕像
陳⽩沙聖⼈ 雕像

其⾐缽繼承⼈—-湛⽢泉先⽣,進⼀步將師說推向「隨處體認天理」的實踐場域,提出了⼀套⾄理名⾔:

「隨⼼、隨意、隨⾝、隨家、隨國、隨天下,隨處體認天理。」主張天理貫通動靜,需在⾏住坐臥中隨處磨礪⼼性。

何俊教授在分析劉宗周《⼈譜》時也強調,「改過以成⼈」的⼯夫論,正是對⼼學空談的糾偏,要求德性修養細化為可操作的道德實踐。

500年前,⽢泉先⽣在西樵⼭創辦雲穀書院倡「四⺠皆可⼊學」,以平⺠教育踐⾏「體⽤⼀原」的理念,暗合何俊教授所⾔「德性的社會功能與批判性」,即德性需與社會現實結合,承擔「經世致⽤」的責任。

與此同時,另⼀位⼼學巨擘、聖⼈—-王陽明先⽣,則以「致良知」與「知⾏合⼀」的學說,遙相呼應著「陳湛⼼學」(即陳⽩沙與湛⽢泉的⼼學體系)。他⾼呼「⼼外無物」,主張以主體之⼼性為實踐之根本,統攝萬物,實現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

儘管王陽明與湛⽢泉在學術路徑選擇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思想理念卻共同秉持著「破除教條、回歸本⼼」的精神內核,猶如明代⼼學思想領域的兩座巍峨⾼峰,交相輝映,共同構了那個時代最為璀璨的思想星空,成為了開啟中國⽂藝復興之⾨的標誌。他們的學術思想被後世廣泛傳播,並對東亞及東南亞的⽂化思想產⽣了重要影響。

80年代,受到鄧小平親自接見。
80年代,受到鄧小平親自接見。

商道與⼼體:⾺萬祺先⽣的德性實踐

本⽂作者之學⻑及鄉⾥—-⾺萬祺先⽣(1919-2014年),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社會活動家、著名的愛國⼈⼠、澳⾨⼯商界知名⼈⼠,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華⽂學基⾦會會⻑、澳⾨中華總商會永遠會⻑、澳⾨鏡湖醫院慈善會永遠主席、澳⾨⼤華⾏投資有限公司董事⻑,享年95歲 。

⾺萬祺先⽣的⽣涯,是⼼學精神在現代社會的鮮活注腳。他的祖居位於西樵⼭上的雲端村,與⽢泉先⽣創辦的雲穀書院為鄰,⾃幼浸潤「陳湛⼼學」傳統,⼀⽣皆以「天理在⽇⽤」為圭臬,將德性融⼊商業、家國與⽂化傳承。

1、義利共⽣:商道中的⼈性光輝
⾺萬祺先⽣的經商哲學,體現了「知⾏合⼀」的東⽅智慧。抗戰時期,他冒死為前線⼋路軍輸送物資;改⾰開放後,他投資珠三⻆基建,皆以「致良知」為內核—-商業逐利與家國⼤義並⾮對⽴,⽽是主體⼼性統攝下的統⼀。

何俊教授在闡釋陽明學時強調,「知⾏合⼀」並⾮簡單⾏為準則,⽽是⽣命本體的存在樣態,需通過「真知真⾏」 即真知當下真⾏,將良知轉化為⾏動。⾺萬祺的商道實踐,恰如劉宗周《紀過格》中「六事功課」的現實投射,將德性修養轉化為濟世利⺠的具體事功。

左:霍英東 中:董建華 右:⾺萬祺
左:霍英東 中:董建華 右:⾺萬祺

2、家國情懷:內外合⼀的⾚⼦之⼼
從⽀持海南解放到參與澳⾨基本法起草,⾺萬祺先⽣始終以「家國即⼼體」為信念。他的詩詞「詞懷祖國,詩效⾚誠」(江澤⺠贊評),延續了陳⽩沙「以詩載道」的傳統,亦呼應何俊教授所⾔「德性作為⼈⽂理性的核⼼」—-中國⽂化的德性觀以實踐理性統攝倫理規範,強調從家庭倫理推衍社會秩序。⾺萬祺先⽣的捐資教育、公益等善舉,皆彰顯了「書院傳道」的精神,使德性通過社會⾏動煥發公共價值。

3、⾵⾬定⼒:變易中的⼼性堅守
⾯對時代劇變,⾺萬祺先⽣始終以豁達應對挑戰,汶川賑災、中葡談判斡旋,皆以⾏動證明「天理不在靜坐空談」。

何俊教授在分析浙學傳統時指出,「事功」精神強調德性需在具體事為中體現公共性,⽽⾺萬祺的「⽇⽤」實踐恰為此提供了現代範例—-德性不僅是內在修養,更是應對變局的⾏動智慧。

⾺萬祺先⽣ 迎接駐澳部隊
⾺萬祺先⽣ 迎接駐澳部隊

從書院到世界:德性的當代⽣命⼒

1、僑鄉紐帶與全球傳播⾺萬祺先⽣家族通過僑胞網絡推動⼼學精神輻射東南亞,其捐資暨南⼤學及南海中學的善舉,使西樵⼭雲穀書院「四⺠皆學」理念跨越地域。

何俊教授在《南宋儒學建構》中提出,儒學的⽣命⼒在於「經典詮釋與時代轉化」,⽽⾺萬祺
先⽣的跨⽂化實踐,正是德性傳統融⼊現代社會的成功嘗試。

2、⽂明對話的哲學啟⽰
當代學者將陳⽩沙「⼼無內外」與現像學「主體間性」對讀,⽢泉先⽣詩中「⾵⾬變易」與量⼦⼒學「不確定性」對話,揭⽰⼼學對主客⼆元論、甚⾄對三元⼀體(⼼-理-氣)和萬物⼀體論的超越。

何俊教授在《望川集》中強調,傳統德性需通過「守先待後」激活為當代價值,⽽⼼學的開放性與實踐性,恰為⼈⼯智能時代的倫理困境提供了東⽅之⽅案。

⼤儒 湛⽢泉先⽣ 親筆題刻:雲⾨
⼤儒 湛⽢泉先⽣ 親筆題刻:雲⾨

結語:以本⼼照亮變易

從陳⽩沙的孤⾈獨釣到⾺萬祺先⽣的商船破浪,⼼學始終圍繞⼀個核⼼命題:⼈如何在變易中守護本⼼,⼜以本⼼照亮變易。

然⽽,位於西樵⼭東麓的南海中學—-作者的⺟校(由⾺萬祺先⽣等⼈仕捐建),鐫刻著「任重致遠」,與西樵⼭上的雲穀書院「雲⾨」題字呼應—-雲氣聚散無定形,恰似德性傳承的永恆律動;雲⾨開闔通內外,正是⼼學智慧的不息⽣機。

1996.6.16馬萬褀先生伉儷蒞校場景。
1996.6.16馬萬褀先生伉儷蒞校場景。

何俊教授曾⾔,德性的現代意義在於「從經典中激活源頭活⽔,使其融⼊當代⽣活」。

⽽,⾺萬祺的⼀⽣,正是這⼀理念的⽣動寫照:縱使滄海橫流,惟以德性為錨;⾵雲過眼⼼常淨,家國在懷志愈真。

左:復旦⼤學 何俊教授,右:本⽂作者
左:復旦⼤學 何俊教授,右:本⽂作者

衷⼼感謝⼀直⽀持⼼學⽂化發展的各界同仁!我們所做的⼀切就是讓世界發現中華⽂化之美!

文:李⽟樹 董事、張永贊 執⾏副會⻑
西樵⼭(世界⼼學)研究聯合會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