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團結與孝親 文:鄧家豪

7月15日,教育局公佈《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旨在促進學童身心均衡發展,同時強化國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筆者認為在「去中心化」的當代,學校推行德育教育的責任比以往都重要。強調個人主義的網路世紀,培養學生良善的道德價值觀,是學校的大挑戰,也是當仁不讓的任務。

知識與德育:教育一體兩面

以往資訊傳播不發達,教授學生知識是學校和主流教育系統的重要功能。時至今日,學生吸收知識的渠道多不勝數,學校已經不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唯一平台。那麼學校是否早晚要推出歷史舞台?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學校將要肩負起德育教育的重責,其社會角色甚至比以往都更無可取代。

網路世界飛速發展,「資訊爆炸」,未成年人每天暴露在各種信息和觀點之中,深深影響其價值觀。網路消融了兒童與成年人世界的一道道護牆和緩衝地帶,帶歪和侵蝕學童心智的人和事越來越容易闖進兒童的世界。今時今日,學生放學後不流連在外,一樣可以「識到壞人」。

另一方面,挾社交媒體風潮,世風強調「個性」和「自我」,人的「自我中心」越來越大。網路日夜營造「我」最大的錯覺,「我」被捧到一個全新高度。每天有幾多人假借「我」自由自主,在網絡行齷齪甚至犯法勾當?長此下去,新一代變得缺乏群體意識,忽視集體利益,毫不出奇。「一支竹仔易折彎」,人人自私自利,一個漠視群體利益的社會,又怎會是下一代的安樂窩?

團結與孝親:去中心化時代的價值觀良方

新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增加「孝親」和「團結」 兩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並把「關愛」擴展為「仁愛」。筆者認為以上改進補充了德育教養的涵義,也正正符合當前社會所需。

被社交媒體折騰到社交疲勞的人比以往更「疏離」,內心往往更孤獨和虛無。「團結」令學生在內心埋下重視合作的種籽,也更願意與人協力共贏。學生成為更有責任感,對群體有歸屬感的成年人,有助建立和諧友愛的社會。尊師重道,敬老扶幼,與「孝親」此傳統中華美德一脈相承。家庭是社會基石,傳揚孝親可使家庭和睦,繼而敦睦社會。現代生活節奏急速,加上人人「機不離手」,親子關係疏離者不在少數。重振孝親的價值觀,有助帶動家庭和諧,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使其對家建立責任感。

德育重情 不宜說教

德育教育不可流於說教,要通過實踐和體驗,潛移默化學生心態。德育要以人為本,動之以情,隨隨曉之以理。

透過比賽,令學生有機會群策群力解決問題;透過活動,令學生與家人一起分享美好時刻。避免說教,細水長流,動之以情,令美好價值觀在學生心中自然生根,德育方可湊效。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