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挽留人才 避免為他人作嫁衣 文:劉 信

推動夜經濟外,施政報告另一個重點筆者認為應當放於人口政策之上,近日不斷傳出各個政團向特首李家超推銷自己政策。改善香港生活條件,固然是增加生育的一個辦法,除了全港包尾的生育率外,另一個人口政策指標,卻是人口外流的數字。雖然統計處數字指香港人口數字連跌3年後首次回升,然而金融發展局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卻表示,有43.8%年青金融專業人士計劃離港,同時接近五成大學生均有計劃離港。

金管局成功訪問534人,對象包括工作經驗少於3年的金融服務從業員及大學生。當中有明確計劃離港者達7.5%及13.9%,35.8%及34.3%受訪者有初步計劃離港,有明確計劃離港者有三分二人表示,將於未來五年落實離開香港。

談論到離港的理由時,有六成年青金融專業人士認為是「職位期望不符」及「高壓的工作環境」所致,另外有五成人認為「行業前景不確定」。金發局提醒,香港深層次問題不容忽視,否則只會進一步令人才流失,長遠損害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增長及競爭力。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引入證監會數字,指2022年聯交所參與者收入,較2021年274億元大幅下降80%至56億元。證券市場的大幅萎縮,與金發局調查原因的「行業前景不明確」相呼應,同時因應券商收入大減,券商於聘請條件上必然有縮降,間接導致「職位期望不符」及「高壓的工作環境」的形成。

金融業無疑是香港經濟核心的重中之重,四大支柱行業之首,如何在疫情後重振金融業發展,變成政府刻不容緩的處理。目前香港金融業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況,其中以投資市場為例,創業板自取消簡易轉主板的規則後,於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寥寥可數,而且交投薄弱,而且又有生物科技公司專用的18A章,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功能與創業板有一定重複性,說創業板是一潭死水也不為過。

改革創業板是政府正在進行的工作,惟如何有效改善卻需要高複雜性的行為。過去創業板由於不同原因,淪為炒家天堂,不少創業板上市時由於全配售制度,隨時有數十倍升幅,與創業板本身的功能大幅違背。創業板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如何創企業,吸引內地與海外的大型金融機構於香港設地區總部,同樣是重振金融業的重中之重,這裡最直接的方法固然是提供經濟誘因。

香港提供12年免費教育以培育人才,推動智慧型經濟發展,當年青金融專業人士及大學生有接近一半數字有意欲離港,其一在於香港投資於下一代的教育資源,變成為其他海外地方的投資,為他人作嫁衣,相信絕對不是香港教育政策的方向。「搶人才」之外,如何讓更多香港政府投放教育資源培養的人才不致流失,才是正道。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