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愛」不尷尬 文:鄧家豪

早前,筆者作為主辦機構代表之一,出席於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舉辦的「嵩山少林鍛鍊之旅」誓師大會。活動的另一主辦機構史賓士基金*的創辦人唐潔蓮女士(Rose)邀得兩位特別分享嘉賓——前助理警務處長鄧厚光博士和冼家強警長(加菲)致辭,令誓師大會別具意義。

*史賓士基金的創辦人唐潔蓮女士繼承丈夫生前志願,以愛延續善心,積極幫助學童,推動教育。

愛,不該尷尬

鄧厚光博士致辭時表示看著父母陪同子女參加活動,令他感到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愛;看到教師和學生,感到師生的愛,朋友的愛。鄧博士藉此機會,邀請在場學生擁抱自己的父母,沒想到一位學生脫口而出:「好尷尬啊!」學生童言無忌,引起會場一陣輕笑。鄧博士笑了笑,溫和卻堅定地說:「愛,不該尷尬。」他鼓勵孩子勇敢表達情感,抱抱父母。

筆者認為「愛」這個摸不著,說不透的概念,正是守護兒童乃至通向幸福的關鍵,如何表達愛,把愛化為行動無比重要。愛要及時,珍惜眼前人,不應感到尷尬。有時候,親朋好友明明相愛,卻羞於表達。因為怕尷尬,人與人越走越遠,關係越發疏離。鼓勵父母、師長、學生勇於拉近彼此距離,令學童在愛的包圍中成長,在這個光速發展,AI降臨的時代,尤為可貴。

加菲警長:為父母活下去

鄧博士致辭後,邀請冼家強警長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不少香港人還記得2006年的「魔警案」,「加菲」是該案唯一生還者。冼警長在生死邊緣掙扎過,見證了生命無常。然而,他分享的不是驚心動魄的槍戰,也不是警隊生涯的榮耀,而是他彌留之際想起父母,還有受傷住院時父母無言的照顧。  

中槍住院時,當時警務處長探望,問他有什麼需要,冼警長在不知能否康復之時,期望警隊可以代為照顧父母。冼警長漸漸康復,感激父母勞心勞苦,久未向至親主動表達感情的他,親了爸爸一下,爸爸打趣說「你的腦子是不是未好」。有天,冼警長又「重施故技」,冼爸爸笑說「是不是不想給家用。」冼警長鋼鐵男兒,本不習慣以「行動」表達愛意,但他直言他最有資格說「生命轉眼即逝」,要「珍惜」。如今他堅持抽空為父母預備早餐,晚上與父母聊天,用行動延續這份領悟。

「爸爸媽媽,大家吃飯!」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覺悟生死,但一定能感受愛,也能用語言和行動表達愛。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校長鄭裔威也鼓勵家長和學生多表達心意,感恩他的太太把用餐前說聲「爸爸媽媽吃飯」的「文化」帶到家中。「每天早上聽到『爸爸早晨』感覺很開心。」  

在這個節奏奇快的社會,父母忙於工作,孩子沉迷網絡,明明同一個屋簷下,卻像活在平行時空。香港生活壓力大,居住空間狹窄,親子溝通往往被生活瑣事淹沒。

這場誓師大會,彷如一場愛的覺醒。當我們期待年輕一代能迎接挑戰,我們更要令他們學會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師長。聽他人生命的經歷,也嘗試表達自己,不是遙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從校園和家庭開始「愛」。當人與人之間能衝破那層無形的隔閡,社會才能更有溫度,未來才能更有希望。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