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立法禁止海外與匿名捐獻 文:陳凱文

之前的文章提到,香港改變選制後,若要長治久安,仍須緩和所謂土地問題與階級固化問題,而政府若要釋放土地,便要改變過去靠着賣地收入維持的簡單低稅制,但是改革稅制必然會觸碰到財閥的奶酪,對方亦會用盡所有方法,透過其豢養的代言人提出反對,加上政府和建制派已有部分人遭到「資本滲透」,成為了釋放土地和改革稅制的阻力。

換言之,盡量做到政商分隔,防範「資本滲透」,避免官員和議員獲得「延後利益」,便成了化解深層次矛盾的首要任務,但是具體的政策又是甚麼呢?我們先從行政會議成員、選委會委員和立法會議員說起。

相比選委會和立法會,行政會議成員其實相對簡單,因為制度上而言,行會成員只須由特首任命即可,所以特首只要較多任命草根出身的人,減少任命商界出身的人加入行會,同時規定行會成員退休/辭任之後,必須經過三到五年的「冷靜期」,才能加入商界,期間可得一定補貼,便能避免行會成員因為「旋轉門」而獲得「延後利益」。

選委會則相對複雜,因為選委會在設定上一直強調「均衡參與」,所以委員都是由不同界別的選民產生,當中亦包括工商界。現時的選舉改制,是增加選委數目、界別,以及改變部分界別選委的產生方法,以達致工商界成不了「關鍵少數」,但是要使到選委會做到心繫基層,支持有心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的特首和議員,可能只有在挑選俗稱「國家隊」的第五界別上下功夫。

立法會議員方面,由於選舉改制保留了30席功能組別,這些議員自然會捍衞其業界利益,所以扣除了勞工界3席後,餘下60席的政治立場,將會決定土地和稅制改革的成敗。在這60席當中,有20席是地區直選議席,選制改為雙議席單票制之後,將有10席或以上由泛民獲取。至於選委會的40席,相信會由各大建制派政黨瓜分,泛民取得議席的機會率近乎零。

在此情況之下,議員全職化便顯得分外重要,因為只有全職議員,才能避免其政治立場不會受其僱主左右,從而避免他們成為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可是,若要做到議員全職化,便須有政黨的財政支援,藉此確保這些議員參選或連任落敗之後,生活上有所保障,並能繼續全職地為下屆選舉備戰。

如此一來,便衍生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政黨收受的政治捐獻問題。事實上,政治獻金制度一直是「資本滲透」的其中一大渠道,亦是財閥可以「兩邊押注」的原因。因此,如何確保建制派政黨在收受捐獻的同時,其意識形態不會受到背後金主的左右,最終淪為某個金主及其所屬階級的傳聲筒,將會是土地問題能否獲得解決的其中一大關鍵。

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説,海外具名或匿名捐獻,是境外勢力干預香港政治的其中一種方法,但是縱觀現行法例,只有禁止參選期間收受1,000元以上的匿名捐獻,既沒禁止海外捐獻,連參選前或當選後的匿名捐獻,又或者是參選人所屬政團收受匿名捐獻,亦沒有任何規管。

除此之外,把匿名捐獻上限設為1,000元,其實亦是一個漏洞。事實上,過去已有參選人在網台上提醒選民,假如捐獻金額超過1,000元,可把款項分為幾次捐出,以此避免捐款人的身份被公開。是故,政府應當修訂法例,禁止任何政治團體及政客收受任何境外和匿名捐獻,從根本上避免海外資本滲透,以及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兩邊押注」。

至於防範政府的「資本滲透」問題,情況則比較複雜,奈何本文篇幅已經太長,為了維持文章的可讀性,只好遲點另撰一文再說。

文: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香港投資日報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