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現年三十一,算不上什麼前輩,但也走過一些人生曲折。每當與你們這些三四十歲、已為人父母的朋友談起教育,總能感受到幾分無奈。你們也承認一味追逐文憑有問題,也知道孩子可能被考試壓得喘不過氣,可還是推動他們走那條老路——擠進名校、衝向高薪、考取公務員。
「若不努力讀書,孩子豈不輸在起跑線?」這份憂慮我理解。然而,當你們將公務員或海內外名校視為人生必經之路時,可曾想過,這條路能容納多少人?又有多少孩子的能力或興趣並不適合這條路,卻因跟不上而頹然沮喪?更何況,若每個人都擠向這條窄道,不僅孩子天賦有多強,但都可能被埋沒,整個社會也淪為千軍萬馬爭奪獨木橋的景象。
我並非否定多讀書能改變命運的道理,但一紙文憑並非靈丹妙藥。我們周圍可見,不少高學歷者,進了政府崗位卻難有作為,或拿著海外文憑回來,依舊改變不了社會的不公。不少人考進公務員後,發現自己只是大機器中的一顆小零件,既無力推動進步,還得疲於應付上下。

現實是,你們並非刻意讓孩子過得太苦,只是社會那股「分數定高下」「文憑定出路」的氛圍下,給他們的壓力實在太大。當別家孩子忙於補習、出國讀名校、考取各種證書,你們的孩子若不跟上,難免擔心:「會否讓孩子將來被淘汰?」我能體會這心情,但也希望你們想想:若我們只循舊走這條路,不嘗試改變,孩子的未來能有多開闊?
孩子的性格與興趣各有不同,有的適合工程科學,有的或許天生是藝術家、社工、教師,甚至熱衷於體育、烘焙、手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不該人人擠向單一方向。若只追逐成績,誰來讓他們探索藝術的樂趣?誰來讓他們發現手工的滿足?誰來留住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想像?

我並非建議放任孩子對未來毫無打算,也不是說追求生活穩定毫無價值,而是希望各位家長在做決定前,多問一句:「孩子真正想要什麼?」「這條路能否發揮他的長處,同時保住他的熱情?」若人生只鎖在考試與文憑上,怎會有其他可能性?
你們或許會問:「現實如此殘酷,難道讓孩子滿懷理想,畢業後卻無所依?」我認為,理想與現實並非對立。好的教育,應兼顧生存技能與人文底蘊:在學習中培養邏輯、溝通、合作與創造力;通過人文素養,讓孩子思考社會問題,認識自我。這些能力,才是新興行業與改變社會所需的真正力量,而非僅僅考試過關、隨大流競爭。
我衷心希望,大家做父母時,不只問:「能否讓孩子考入名校?」或「能否找到更高薪的工作?」也問問:「孩子能否在漫長人生中保持熱情,保留人性光輝與思考能力?」別讓孩子的人生只剩一紙文憑,也別讓社會被這張紙綁住。我依然相信人文教育能帶來更廣闊的未來,也相信你們若給孩子更多嘗試的空間,社會就不會困在考試定人生的框框裏。若大家還年輕,何不一起試着打破這條舊路?若真為孩子好,就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大舞台——這也是為時代種下自由成長的希望。
文:葉浚生
民主思路地區幹事,元朗分區委員會委員;專注研究青年事務、環保議題;認為只有在尋求共識同時尊重差異,才能促進社會進步。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