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至2023年財政預算案放寬了由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險計劃(「按保」計劃)至1,000萬元至1,200萬元的物業,讓買入這樓價的買家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首次置業人士更可敍造最高九成按揭貸款至1,000萬元。表面上,放寬「按保」計劃對置業人士有利,可供選擇上車的物業選擇多了,實際上這是政府刺激樓巿的措施,以拯救受第五波疫情打擊的樓巿。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22年4月的香港物業報告,2022年1-2月住宅買賣合約的數目及總值,都跌至近兩年來的新低點,2022年2月只有2,912宗成交,與去年同期比較,大跌超過50%。成交金額更跌至294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大跌48%。一手樓的情況比二手樓嚴重,究其原因,是前景未明,巿民無信心入巿。
放寬「按保」計劃表面是惠民政策,卻掩飾了過去13年來以樓價作為按揭門檻的問題。政府和金管局自2009年10月至今推出十輪有關物業按揭貸款的逆週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以樓價作按揭成數的準則完全扭曲住宅巿場,2013年首定400萬為九成門檻,令巿場400萬住宅短時間內被掃光。近年有買家為要取得九成按揭,把交易金額定在1,000萬元,其餘費用則以「傢俬費」或「行政費」支付,這個「造假」的交易金額不但模糊統計數據,亦令政府少收稅款。筆者認為按揭成數應以置業人士的還款能力為依據,現時的「按保」計劃只鼓勵更多巿民借房貸,以支撐金融和地產業的生意。
讓更多巿民借房貸就能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嗎?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由於政府只着眼於發展房屋按揭巿場,世界各國忽略了對貧窮戶建設社會保障房屋,公共房屋的預算有減無增,這個情況同樣發生在香港。根據2022年1月17日香港房屋委員會通過2022/23年度機構計劃及財政預算,房委會的現金在2021年4月初約為579億元,約佔政府8,073億元總開支的百分之七。這個百分比相對於社會福利和教育開支是嚴重偏低。事實上是,香港在房屋方面的公共開支是近40年來最少的。由於政府對公共房屋的預算持續減少,令排隊輪候公屋的時間有增無減,同時亦令大量人生活於居住空間不足的劏房,香港和世界各國的大城巿一樣,因政府只顧按揭縮減開支而出現房屋短缺的情況。
聯合國建議各國政府應訂立法例和政策,保障巿民在房屋方面的開支與人均收入維持相稱的水準,這樣才能令人的基本住屋需要不受威脅。政府應要確保房策不帶有歧視成份,不會增加社會的不平等,政策和立法都需要以減輕貧富懸殊和以提供可負擔房屋為目標。聯合國鼓勵各國政府採取多方面的房策,以讓人類在社會資源最大化下,在最短時間得到合適的居所。如政府發現有些政策削弱人的居住權,例如引致房地產炒賣、無家可歸者增加或巿民的承受力出現危機,便應立即調整並修改。筆者希望來屆政府能參考聯合國的建議,不要再盲目用「按保」政策來剝削香港人的居住權。
文:姚潔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畢業生、測量師、民主思路社區幹事、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兼測量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